“嫦娥”奔月VLBI目送守望成功 “绕月”之后 三个环节有待关注 马亚宁 杨丽琼 |
本报讯 (记者 马亚宁 杨丽琼)“嫦娥”绕月,首次应用于我国航天工程的VLBI测轨分系统经受住了最严格的“视力”考核。今天中午11时15分左右,继成功“守望”“嫦娥一号”闯入“月宫”之后,上海、北京、昆明、乌鲁木齐四地联网的VLBI分系统和USB系统一道,还将精确测算并预报“嫦娥”绕月后的第二次“刹车”,守护卫星由绕月12小时轨道,变为3.5小时轨道。 在已经完成的5天调相段和4天地月段测轨任务中,VLBI测轨系统每天跟踪卫星约12小时,4个VLBI观测基地和数据处理指挥调度中心更要连续工作16小时:实时接收并处理四地传来的观测数据;每次变轨前后,快速计算复杂的卫星轨道,传至北京航天指控中心——既要准确跟踪嫦娥轨迹,又能提前预报卫星行踪。 整个过程中,VLBI测轨系统设备工作正常,达到很高的数据有效率,测量精度达到工程要求,轨道测定结果与其他轨道计算中心的结果符合很好。“在全球范围内,这是VLBI技术在月球探测项目工程定轨系统中最成功的应用,更是我国航天工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举!” 上海天文台台长、VLBI测轨分系统总指挥洪晓瑜告诉记者。 接下来,VLBI还将一路“目送”嫦娥完成几次绕月变轨,最终跟踪护送它成为一颗常规绕月卫星。另据国防科委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之后,为完成最终的探月目标,还有三个环节需要重点关注:首先,卫星最终要达到目标轨道,还要进行两次近月制动。其次,卫星达到目标轨道之后,要实现载荷的科学探测,首先卫星要保持一种三体定向的姿态:对月球进行定向,从而对月球进行探测;为保持足够的能源绕月飞行,卫星的太阳翼要对日进行定向;为了将探测出的数据传回地球,卫星上的定向天线要实现对地球的定向。第三,卫星实现绕月飞行之后,因为月球的环境影响,卫星上的一些分系统,如热控、供电等相关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