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 · 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 · 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2版:汽车 · 汽车资讯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16版:求职· 培训·招聘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2007年1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种过水葫芦

朱少伟


  ◆ 朱少伟

  从报上获悉,最近上海外滩水域突遭水葫芦侵犯,有关部门只得组织人力紧急打捞,以阻止“绿毯”不断扩大。这不由使我想起昔日它曾是个宝,并被广泛地栽培。

  上世纪70年代前期,我在崇明农场当畜牧连长。那时,随着饲养的牲畜陆续增多,青饲料严重短缺,我的心里十分着急。初夏的一个早晨,老农阿金伯踱进办公室,笑呵呵地说:“岛上正时兴种水葫芦,这是出色的青饲料。它不需要占土地,利用水面就可以,而且长得极快。”我一听乐了:“这么好的东西,哪里搞得到呢?”阿金伯转身熟练地套好门口的牛车,招手道:“跟我到县城旁边的培植场去买!”

  来到培植场,当我端详那绿得可爱的陌生植物,发现其长长的根须呈浅褐色,肥厚而光滑的叶片直立,叶柄中部以下膨大如球,便知道它为啥叫做水葫芦了。赶着牛车返回后,我立刻叫员工们一起种水葫芦。来到附近的小河边,阿金伯用竹竿横栏于它的两头,接着让大家稀疏而均匀地往水面抛下水葫芦。约摸过了10多天,由于繁殖迅速的缘故,水面已长满水葫芦,就像铺上一层翡翠;每棵水葫芦都开出一些蓝紫色小花,在阳光下显得挺好看,而且凑近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幽香。于是,我别出心裁地挑选几棵花儿旺盛的水葫芦,栽在办公室门外的矮水缸里作为观赏植物,休息时总要瞧一会儿,觉得别有情趣。

  此后,员工们每隔10多天,就去小河边捞水葫芦,扳掉根须供猪食用。只要合理地在水面留下一些水葫芦,很快便又会长满,这弥补了青饲料的不足。到深秋,大家经过商量,在一个水泥池里放进不少水葫芦,接着用稻草将池捂得严严实实,希望能侥幸越冬,谁知最终还是枯死了。我反复尝试过多次,一直没成功,往往只能在第二年再花钱去培植场买水葫芦来连队种。

  当地农业科技推广站的一位同志曾担忧地告诉我,水葫芦亦称凤眼莲、凤眼蓝,原产于美洲,长江流域早有分布,它的繁殖能力太强,如继续在各地河流大面积引种,恐怕将来会“物极必反”,后患无穷。想不到他“一语成谶”,没隔多少年,水葫芦真的变成破坏水环境的“绿魔”了。

  然而,我颇为疑惑:以往农场员工千方百计采取保暖措施,都不能让水葫芦平安越冬;现今,它无遮掩地待在露天竟不怕冰霜,难道是“进化”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