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与徐家汇 丁永坤 |
当人们漫步在现代文明集聚的徐家汇,依稀可辨这个中国土地上曾经最具规模的西方文化中心有过的繁荣和沧桑。无论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锋,都在徐家汇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说起徐家汇,老上海上了年纪的人一定会知道它的历史变迁。徐家汇,原是法华泾和肇嘉浜两条河流汇合处。明末进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生前在此建立农庄别业,作为农业试验场所。徐光启逝世后,灵柩归葬“肇嘉浜北原”(今徐家汇南面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他的部分后裔世居于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徐家汇”因徐光启而得名,上海的近代文明也因他而肇始。由此,近代上海成为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的中心,中西文化会通的桥梁。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当我们充分享受当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沐浴着先人播撒文明的恩泽,我们不能不怀念这位学贯中西、富于远见卓识的科学先驱徐光启。 1933年,为徐光启逝世300周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张元济、蒋中正、宋子文、孙科等聚会挥毫题词,赞扬徐光启作为“科学先驱”的业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徐光启墓地进行整修,墓地辟为“南丹公园”。1983年,经“文革”毁坏后,上海各界隆重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在墓地竖立徐光启半胸官服花岗岩石雕像,南丹公园改为“光启公园”。1988年,徐光启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徐汇区人民政府设立徐光启科技奖,专门用来奖励具有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03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共同出资,按二十世纪初的历史原貌修复徐光启墓。2005年,徐汇区人民政府建造徐光启纪念馆。2005年11月8日,徐汇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纪念徐光启逝世372周年暨徐光启学术研讨会,经徐汇区文化局整理,《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 今年11月8日,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和《新民晚报》社等联合主办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徐光启雕塑(题为“徐利谈道”和“夜观星象”两尊雕塑)揭幕仪式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徐光启后裔和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及熊三拔家族的后裔聚首徐家汇,再续他们的先人在400年前的那一段奇缘。 如今,每天有成群结队的市民游客瞻仰徐光启墓,参观徐光启纪念馆,缅怀和追诉这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多才多艺、经世致用的杰出代表人物的光辉业绩。徐光启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鼓舞一代代的上海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明请读一篇《徐光启和利玛窦、熊三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