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亲戚送来“实用软件” ——沪滇对口帮扶合作采访纪实之一 鲁雁南 |
云南的普洱茶是一宝,有人却放着家里的宝贝茶园不会种,跑出去四处打工。这是记者近日跟随上海市新闻采访团赴滇采访对口帮扶合作时,听当事人亲口述说的一个故事。23岁的傣族小伙子刘穗林告诉记者,多亏在上海援建的培训中心里免费学茶技茶艺,才有机会改变:“学成后,我打算自己开个茶庄,把茶的资源好好利用起来!” 在记者所到的云南迪庆、普洱等地,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上海人为“上海亲戚”,当地干部更为上海亲戚的10余年帮扶总结出一大特点:援“硬件”更重“软件”,送来的“软件”都特别实用。 急 家有茶园不会种 乐 免费培训学茶艺 在思茅上海培训中心举办的“普洱市贫困青年茶艺师培训班开班仪式”上,20多名和刘穗林一样来自山区的年轻人认真地学着老师泡茶的一招一式。这份免费的实用技能培训“大餐”,让急于用好身边资源、脱贫致富的他们格外珍惜。一个月的培训,汇聚茶树栽培、茶文化、茶艺等知识、技能。刘穗林说:“以前就是没掌握栽培、加工等技术,才守着茶园赚不到钱,这下收获可大了!” “要脱贫,先富脑袋”。由上海市政府投资300万元援建的思茅上海培训中心成立10年来,先后面向全省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人技术等级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惠及2.1万渴求知识的“脑袋”,成为“实用软件”帮助当地就业、再就业的典范。上海援建的白玉兰教育网站在此开通后,更把上海的教学课件、专题讲座等“网罗”到当地学员面前,帮他们开拓眼界掌握新本领。 愁 缺医少药看病难 喜 扶贫同时扶健康 因贫致病、贫病交加、因病返贫……在云南偏远的贫困山区,先天的不足让这样的恶性循环时有发生。缺医少药看病难的情况,在一些县城也普遍存在。上海亲戚和当地政府一起,为当地百姓送上“扶贫同时扶健康”的关爱:821个“白玉兰”卫生室相继在边远的村寨“盛开”,医疗帮扶的资金、技术、人员、设备越来越多地涌向云岭大地。 记者在由沪滇共同投资建设的“上海普洱妇幼保健中心”采访时发现,医院里不少领导和业务骨干都曾赴上海交流学习,他们把不断满足百姓健康需求的“上海经验”带回了家:中心建成后,增设彩色B超、母婴监护系统等设备,还为当地百姓提供新生儿游泳、乳腺癌早期发现等新项目。远程医疗咨询网还为当地患者打开一扇共享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窗口,若是遇上疑难杂症,只要在“上海专家名录”中选中你想找的专家、提出申请,就能得到远程会诊的服务了。 盼 更多“软件升级” 愿 让人才发挥效用 上海和云南“结亲”即将进入第12个年头,问及今后的愿望,两边的回答不约而同:盼更多“软件升级”,“升级”的关键在人才,要“上海输出”,也要“本地制造”。 迪庆州州委书记齐扎拉接受记者采访时,盛情发出邀请:美丽的香格里拉县正在筹建一所上海中学,从校长到教师都将来自上海,“希望把志愿者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欢迎更多的上海青年来我们这里支教!” 本报记者 鲁雁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