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得安全吗? 宁恣 |
| ||
|
◆ 宁恣 近年来,随着食品贸易范围的扩大,食品安全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面对种类繁多的进口食品、本土食品,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食品? 不绝对的“标准” 人们在购买食品时,往往会迷信于所谓的检测标准。其实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它还受到环境、经济和遗传差异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对同样物质的标准也会有差异——比如,日本对饮用水的铅含量允许值就远远高于中国,原因在于该国水源中铅的含量原本就高;又如,同样的食物,有人致病有人安然无恙,这是由于他们对危害物的敏感程度不同。 因此,忽略自身因素,一味追求“标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选择食物时贵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吃出安全、吃出健康。 购买食物要问出处 自从英国爆发了疯牛病,中国有了禽流感,人们开始关注到食物的出处:在食品领域里,一旦发生了问题该追溯到哪里才能确保安全? 购买“放心”食品意味着有效权衡它的“自然标签”——同位素和矿物元素“指纹”是所有生物(包括食品产品)的一个“自然标签”,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某些地方土壤中的锶、锡含量很高,食用时就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由于地理、土壤、水源等原因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物质中各种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的含量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购买食物时千万不要粗心大意,购买前必先询问出处,按需选购。 最大限度保健康 专家认为,要确保食品安全,人们更应该注意那些隐形、潜在的危害。对于微生物危害,人们通常能够感觉到并早作预防,但对于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在加工前丝毫感觉不到,甚至食用过后短期内无法察觉,然而它常常会引发慢性危害。另外,水污染导致的慢性危害也渐渐成为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最大程度地进行自我保护呢? 第一,具备一些关于食品和营养的基本知识。在我国人们很少去主动学习营养搭配的基本知识,对于食物结构的选择深受家庭传统和习惯的影响,没有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建议有心的读者,可以自修一些关于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并对症下药。 第二,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这里面涉及两个因素:食物多样性本身就可以保证营养平衡,和传统意义上的“荤素搭配”不谋而合;也保证个别食物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不至于因为摄入一种有毒害物的量过大,有助于分散潜在威胁。 第三,有意识地选择当季食物。作物也像大自然的其他事物一样,是千百年来进化的结果。作物是和季节密切相配合的,当季的作物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就很小,而强行更改作物生长周期或季节必须采用很多措施,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同时也可能打破作物本身的平衡性。 第四,应该适当关注媒体和相关的科学报道。发达国家和本国的检测和预警,可以提醒大家注意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食不单,管住嘴,体没宽,放开腿”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