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 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广告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T01版:上海地产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2007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丑的魅力

陈钰鹏


  世上有因丑而美的人吗?有,舞台上的丑角。

  作为完整的人物形象,小丑最早出现于爱尔兰神话中,他是高鼻、光头的瘦长个子,穿一身红衣和一双长长的鞋子。16世纪,小丑首次出现在英国和意大利的舞台上,他们仅仅是幕间补空者。马戏团的小丑形象产生于19世纪初,由中世纪的宫廷小丑和意大利民间喜剧中的小丑形象发展而成。关于马戏团小丑的由来,传说1869年,马戏班里的演员汤姆·贝林在一次演出时不慎失手,班主将他关在更衣室里,不许他再出来。贝林不甘心,想出一个主意:他穿起极不合身的衣服,模仿班主的动作,以此丑化班主。不料班主突然闯了进来,贝林赶紧逃走,慌忙中窜进了表演场,不小心又跌到围栏外。观众大呼“奥古斯特”,情绪激烈。班主见状,灵机一动,让贝林以后在每一个节目后都作类似的滑稽动作娱乐观众。好事者问,观众为什么大呼“奥古斯特”。有人解释说,贝林跌出围栏时,正好有一个观众在对别人大声说“八月”(“奥古斯特”既是人的名字,又是“八月”的意思),其他观众以为这个演员名叫奥古斯特,于是跟着起哄,大呼“奥古斯特”。从此以后,“奥古斯特”成了“小丑”的代名词。又有人问:“马戏团的小丑为什么有一个大红鼻子?”一种解释认为,小丑在场上跌跌撞撞,俨然是个喝醉酒的人,所以给他按上个红鼻子,权作酒糟鼻。另一种说法是,小丑经常会出现在观众中间,为了区别于观众和引人注目。

  小丑出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如果是两个人,就比较热闹,这时其中一个是白脸小丑,另一个是有红鼻子。白脸小丑通常代表理智;红鼻子则是个胡闹者,小丑通常是不说话的,即用身体语言表演,偶尔冲出一个关键词,更让观众忍俊不禁。

  中国的戏曲中也早有丑角这一行当,“丑角”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宋元南戏中,和西方的小丑一样,丑角在鼻梁上抹一块白色,京剧中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可分文丑、武丑。如果扮演女性(通常由男演员反串),则又称“彩旦”或“丑旦”、“摇旦”。文丑语言幽默,武丑武功特异(如走矮子步等)。丑虽排在行当的最后,但他们的表演要求很高,除丑行外,还要掌握其他行当的要领;除京白、韵白外,还要会讲各种方言,所以丑角的表演,懂行和不懂行的观众都喜欢看。由此想到,振兴京剧,是否也可以多演些丑行戏?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