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 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广告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T01版:上海地产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2007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地十余起报案揭开案值340万元大骗局
“首席执行官”撒融资诱饵钓钱

杨云 江跃中

  绍波 图

  从2002年至2006年,虚构身份为“美国托普国际投资集团驻上海代表处首席执行官”的叶巧玲,向融资单位承诺投资几百万至几千万美元不等,以此骗取被害单位信任,收取人民币4万元至200余万元不等的前期费用,共计340万余元人民币。记者昨天从闸北区检察院获悉,叶巧玲已因涉嫌诈骗罪被批准逮捕。

  多桩案件直指一人

  2006年下半年,有关单位陆续接到十余起涉及同一个人的报案材料:

  2006年11月30日,湖北省葛店开发区神宇生态种肉鸭养殖有限公司报案,叶巧玲以投资1100万美元为诱饵,与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以此骗取包装费、认证费、好处费共计21万元人民币。

  同年12月2日,贵州省江口县鸿矶硅业有限公司举报,叶巧玲以投资600万美元为诱饵,骗取翻译费、评估费、协调费共计44万元人民币……

  被害单位遍及山东、江苏、湖北、贵州等地,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专案组分头奔赴案发地调查取证,经过近半年多的追踪,将叶巧玲抓获,其号称“手到擒来”的骗术也浮出水面。

  皮包公司到处行骗

  叶巧玲,女,今年55岁,江苏人,初中文化。

  2002年,叶与他人(另案处理)一同成立了美国托普国际投资集团上海代表处,但实际上只是个皮包公司,干着到处骗钱的勾当。

  2003年5月中旬,叶巧玲请河北省众凯事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桂来上海洽谈投资房产事宜。当时托普公司答应投资1200万美元,双方在叶巧玲办公室签订了投资意见书。6月上旬,托普公司派员工到河北考察。9月份,托普公司从美国寄出一封“投资确认函”,要求众凯公司提供资金证明及项目论证费计18万元人民币。

  同时,叶打电话给陈桂,称现在中国政策允许直接向外国公司融资,只要他来沪签订一份“借款合同”,并在河北办一个外币账号,就可以由“托普”直接从境外将资金汇入这一账号。陈桂依言照办。

  然而,陈桂到河北沧州的银行办理外资账户却没批下来,原因是中国境内企业不可以直接向境外企业及金融机构借款,但可以建一个临时资本金账户,于是他办了一个临时账户,并把账号发给托普公司。后来叶巧玲借称该账户汇不进资金,项目就此停止。

  2005年9月,叶巧玲突然打电话叫陈桂马上来沪,签订合作合同,内容是外方投资1200万美元,合作期限8年。陈桂收到签字、盖章确认后的文本,叶巧玲要其汇一笔资金邮寄费60万元人民币,陈桂分两次将钱汇入叶巧玲个人账户。

  此后,叶巧玲又让他分两次汇了50万元人民币给托普公司首席执行官作为活动经费。还以她被一个叫“余清”的女人敲诈为由,向陈桂拿了30万元人民币……

  2006年11月28日晚7时许,叶打电话给陈桂,说她出了一些问题,其他借款单位报案了,叫陈桂不要报案,钱会想办法还的。可当陈桂来到叶巧玲的公司时,却看见大门已被查封。

  签订协议“注定”违约

  据叶巧玲交代,她以美国托普公司投资为名,与客户签订协议,就是为了骗取客户的翻译包装费及认证费等。找托普公司投资的客户肯定缺少资金,她就叫客户提供土地证、环保证明等需要支付大量资金才能办成的手续,如果客户确能完成,就与客户签订国际借款合同,让客户去当地开设外汇账户。但根据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这些客户是不可能开立外汇账户的。这样就会造成客户违约,无法讨回已支付的费用。

  通讯员 杨云 本报记者 江跃中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