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推出启发式创新课程—— 学生带着专利毕业前程广阔 张炯强 钱滢瓅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学院的两个大学生张正强、刘翔海利用竹叶、绿茶为原料,发明了能缓解疲劳的“竹叶绿茶泡腾片”,这项技术取得了国家专利。本月15日,两个大学生将带着自己的发明赴天津参加全国“挑战杯”的角逐。 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已经有一批本科生像小张和小刘那样,成为小发明家。如:化学工程系何向辉同学研究的“无尾保温瓶胆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并获得第四届陈嘉庚青少年科学发明鼓励奖。邹晔同学研究的双足行走机器人、王晓捷同学开发的机械手示教系统、柯梦菁发明的“美白一号”等,均获得上海发明协会颁发的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的大奖。该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两位大学生的设计,中标成为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会徽标志。 一所刚刚升入本科的高校,何以冒出如此多的年轻发明家?据应用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周小理介绍,这得益于本科教育引入的启发式创新课程。 教学理念及时更新 学校通过多次大讨论,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灌输式、结论式、封闭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和发散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 如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改变了原先按力、热、电、光实验分类的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构建了“基础训练实验室”“设计创新实验室”“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等实验教学新体系,帮学生探索科学的奥妙。 科研成果融入课程 应用技术学院的教师承担了不少科研课题,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同程度地纳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科技动态,丰富教学内容。学校首位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王现英博士,自2005年进校后,主动要求担任班导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同学通过团队集思广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成了科研迷。 许多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些实验室里孕育的。三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共申报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400项,批准立项272项。 本报记者 张炯强 钱滢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