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 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广告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T01版:上海地产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2007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学者争议“易中天于丹现象”
“国学热”是否走进极端?

李菁


  本报讯 (记者 李菁)易中天新著《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首发式在复旦大学举行,易中天和本市部分高校的知名学者日前出席。在座谈中,一些学者更多地把话题转为对“易中天于丹现象”的议论,其间不乏针锋相对的意见。

  易中天介绍说,《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进行剖析。在新书发布之后的学者发言中,不少人“荡开一笔”,转而谈论起当前兴起的国学热和易中天、于丹猛然间红得发紫的“现象”。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说,当前的“国学热”是否也在走极端?变成只要是传统的什么都好,这使得文化保守主义成为了当前的文化主流。同济大学教授陈家琪与易中天是武汉大学研究生班的同学,他对易中天的“一夜暴红”似乎至今仍觉惊讶,感慨地说:“我们都是凡人,他已经是神了。”同济大学教授孙周兴直言他没有读过易中天的“一个字”,对《帝国的终结》印了15万册“吓了一跳”。他认为易中天、于丹的书是“依附于媒体、影视图像走向读者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把高深的、重要的问题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是有意义的事情。”上海大学教授王光东说:“有学术见解的人去做学术普及工作,不是坏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认为,因为传统文化长期被割裂、被否定,现在一旦有了大众化的解读,饥渴的读者蜂拥而上。对于学术和文化,有的人做“宝塔尖”里的工作,有的人做大众普及工作,“宝塔尖”里的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眼红易中天、于丹钱拿得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