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 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酒旗茶垆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广告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T01版:上海地产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2007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历现场采访 把它告诉读者
—— 一位“台风记者”的回忆与感悟
许雪毅


  1969年出生的刘益清已经当了16年记者,而频繁地与台风打交道是2002年任福建日报社宁德记者站站长以后。福建沿海多台风,宁德市海岸线将近900公里,短短几年,刘益清就采访报道了大大小小10多个台风。谈到个中滋味,他回忆了3个片段。

  片段一: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袭击闽东。

  刘益清:在山区寿宁县托溪乡洋尾村,看到所有木头房子都被夷为平地,只有个别钢筋水泥楼孤零零地矗立在废墟上。回到沙埕港,看到的都是遇难者家属接待处、尸体停放处、来来回回的殡仪馆车子、哭哭啼啼的寻亲者,正好那段时间自己身体不好、感冒发烧,在那种氛围里采访感觉特别沉重、郁闷。

  刘益清:作为记者你不能不亲历现场,不得不去感受那种东西。记者有责任把正在发生的事情、所感受到的东西告诉读者。危险?事后想想有一些。但是记者再危险也不如灾民危险,记者毕竟不是灾民。

  片段二:还是“桑美”台风。

  刘益清:台风中经常会接触各种人物,我采访过福鼎市沙埕镇川石村党支部书记林友用,他在风雨中转移了21位老人,后来被树为典型;还有更多的不知名的普通人。比如,沙埕港有一名干部,姓雷,原来是副镇长,当时已经退居二线,快60岁的老人,自愿去扛尸体,那都是跟他非亲非故的人啊!还有浙江泰顺过来的一些义工,每天煮粥给遇难者、寻亲者吃。他们不一定在一线救人,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他们很实在。

  刘益清: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很多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他们让我感觉到人间的真情,当时我每天都发一篇现场见闻,特别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能够发扬光大。

  片段三:2005年10月,超强台风“龙王”重创福建。

  刘益清:当时正好是国庆节期间,假也没法休了。受灾最重的洋中镇溪源村、溪富村,我一个星期跑了3趟,灾后又跑重建,过年时又回访。那里的老百姓一看到我就很亲切,说省里头的记者又来了。当时我写了10多篇报道。乡镇干部到有关部门申报项目时还特地带上报纸。有关领导说,你们不用说了,灾情我们在报纸上都看到了。

  刘益清:记者很多时候是见证和记录,是反映和告知,有些时候也要扮演救助者的角色。如果能够起到一些作用的话,我想也是新闻界的力量,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努力。

  新华社记者 许雪毅   

  (据新华社电)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