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的“嫦娥之梦” 王成 |
| ||
| ||
|
◆ 王 成 举世瞩目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时,在南京迈皋桥一栋普通的宿舍楼内,有位默默关注“嫦娥一号”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她就是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中科院院士叶培建的母亲周忠秀。母亲眼中的“探月英雄”是什么样的?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1病中母瞒儿只为“嫦娥奔月” “嫦娥一号”卫星进场等待发射倒计时时,62岁的绕月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总是手里抓着一个不锈钢茶杯,一会儿出现在测试厂房,一会儿出现在监控室,一会儿又现身会议室……忙碌的叶培建并不知道自己远在南京的母亲因为突发心脏病,住院一个星期,刚刚出院。 10月24日中午12时,叶培建的妹妹叶秋玲和丈夫特意从广州赶回南京陪伴母亲。一到南京的家,叶秋玲就把12朵鲜艳的花插进花瓶,放在电视机旁。叶秋玲解释,这是他们家的一个传统,一旦家里有什么大事,他们兄妹三人都要买12朵鲜花,预祝事情能圆满。“我们兄妹三人都喜欢玫瑰和百合,9朵玫瑰,3朵百合,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等寓意圆满的意义全部包含在里面。我想,今晚的‘嫦娥奔月’肯定成功。”叶秋玲在鲜花上洒点水,信心十足。 下午4点半,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原来,孝顺的叶培建在发射前抽空打电话回家:“妈妈,我们这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所有一切都很正常,发射肯定成功,妈妈您就放心收看电视吧,中央一台啊。”电话这边的周忠秀频频点头,嘱咐着叶培建不要太紧张。简短的几句话后,叶培建挂了电话,周忠秀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舒畅地往躺椅上一坐,等着看电视。 满头银发的周忠秀老人,一直是叶培建心中最关心的人。周忠秀说,叶培建很孝顺,工作再忙,都会抽空打电话回家。为了能和儿子交流得更深入,老人还特别自学了不少航天知识。老人颇为得意地说起了本次发射的常识:“‘嫦娥’与以往很多卫星不一样,它不是地球卫星,是月球卫星。” 一个星期前,81岁的周忠秀老人突发心脏病,被送到迈皋桥医院紧急抢救。旁人说要给已在西昌卫星发射现场的叶培建打电话,但被老人坚决制止了,“他压力已经够大了,不能让儿子分心!” 据周妈妈介绍,叶培建本月从北京去西昌之前,曾给她打过电话——一般情况下,儿子每个星期周末都会给老人打电话,问候老人的身体等等,这已成了母子间的固定“约会”。即使有特殊情况不方便打电话,也会由妻子代问候。但在电话里,老人从不会提及自己的病情等等,只说自己在南京什么都好,要孩子们好好工作,不要担心。 因为心脏病刚刚恢复的缘故,周妈妈讲不了几句话,便要停下休息一下。但老人的注意力始终不减,或许谈论的正是其心爱的儿子的缘故。 在老人的记忆中,最近这些年,叶培建回家呆得最长的一次还是1997年,一共呆了四天时间。如今,老人在简陋的家中默默祝福着远在西昌的儿子。当记者问其有何心愿时,老人笑了笑:“没什么,儿子好就好!” 2一条杠也没戴过的走读生 和周妈妈交流,话题自然回到叶培建小时候。据老人介绍,自己和丈夫叶蓬勃都是泰兴人,两人又都是新四军的老战士。1945年生下叶培建,还没等他年满一岁,夫妻俩就随部队离开了家乡,小培建交给了外婆照顾。 这样的生活直至叶培建7岁时。1952年,周忠秀和丈夫所在的部队移驻到浙江奉化,他们这才把叶培建接到南京卫岗小学——一所军队干部的子弟学校。后来小培建又转到杭州西湖小学,但直到上高中前他和父母都没什么交流。 小学毕业,叶培建考入杭州四中,这是一所质量很好的中学,尤其是它的初中部。当时怕考不上住校生(名额很少),就考走读生,当时家里在杭州并无亲戚,叶培建就住在父亲的老战友叶伯善伯伯家。1958年夏,父亲所在部队已在湖州建有正式营房,叶培建也随之转学到湖州一中,在“大跃进”的年代,跳了一级直接念初三,毕业时经保送又在湖州中学读了三年高中,那是生活上极困难的几年。为了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缺憾,高中时周妈妈将孩子接到了身边,加上年岁的关系,叶培建对父母的苦衷渐有了解。 或许因为都是军人的关系,周妈妈和丈夫对孩子没有一点娇惯。据说有一次,丈夫叶蓬勃在供给处领工资时,小培建在其背后仅问了句“这是什么”,就挨了父亲一巴掌,理由是他明知故问。家教可谓相当严厉。 这也是在老人记忆中,叶培建唯一的一次挨打。“他很聪明,但为人老实,好读书,生活特别规律……”老人“素描”儿子大概轮廓。“还有,这孩子特别的节俭。”据说,叶培建工作之后,有几年从北京回南京来看妈妈,没想到孩子身上居然穿的是媳妇厂里的工作服,外套脱下来,身上的棉衣棉裤也打了补丁。 高中毕业时叶培建的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在填写大学志愿时,他接受了军人父亲的教诲,父亲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很需要理工科人才。1968年叶培建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意外地被分配到航天部的529厂(卫星总装厂)当技术员。从此与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3母亲与儿子的想法不谋而合 1978年,国门刚刚打开,就撩拨起叶培建继续深造的欲望,他太渴望再读一次书。就在这一年,他考上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502所两个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又通过了出国资格外语考试,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1985年,他获得了纳沙太尔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手写中文计算机在线自动识别》。 “从不去酒吧,也不去看电影,只是偶尔打打乒乓球,连周末的时间都用于看书和做实验。”这是瑞士纳沙太尔当地报纸专访叶培建时的描述。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刻苦地学习,他说:“国家派我出来学习,已经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叶培建出国前,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高沂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公派到瑞士的留学生,每个月要动用700瑞士法郎的外汇,这又要多少工人农民在背后扛着你们?”老革命母亲告诉儿子叶培建:“高部长的话你要记一辈子,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正因为一直牢记着母亲和高部长的话,牢记着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1985年8月,叶培建刚刚完成学业,就踏上了祖国的热土。 上世纪80年代,在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各个国家代表自己知识产权的展台上,美国人展出的是一块月球岩石,苏联人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国展出的是一个景泰蓝花瓶。当时来到这里参观的叶培建被深深震撼了。因此,2001年10月,国家相关部门决定任命他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时,叶培建没有片刻犹豫。 “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叶培建在电话里告诉母亲这句话后便投入到探月工程中去了。就在那一年,与他相伴半生的爱人不幸去世,叶培建把无尽的悲痛藏在心里,咬紧牙关整装上阵。作为绕月卫星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说,我们国家深空探测还有许多艰苦的路要走,要有成功的决心,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但也要有受挫折的准备。不能成功了就一片赞扬,受挫折了就一片责怪,失败时更需要得到公众的体谅,并且支持这支队伍继续走下去。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