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北大荒 张友根 |
一九四九年,解放全中国的大局甫定,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大批转复军人汇聚在北大荒屯垦戊边。是年九月三日正式成立了九三农垦局,开始了北大荒的创业史。 一九六八年,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数十万名知青先后融入了这块广袤的黑土地,将他们的青春热血尽情挥洒在这里,播种着希望和爱情。当年上海中学66届初三1班邵春林同学也成了其中一员,他在北大荒度过了七载寒暑。回顾这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已是大学教授的他不禁感概系之,缅怀不已。我怀着新奇复杂神秘的心情,参加了由他倡导的当年中学同窗北大荒之行。 面包车蜿蜒穿行在北方苍茫的群山,稠密的丛林,宽广的原野,经过四天三夜的晓行夜宿,北大荒敞开她宽广的胸怀,迎接来自上海的十位游子。前来接车的九三分局王书记五十开外的年纪,齐耳短发,笑语中露出两个酒窝,显得和蔼可亲又不失精明干练。她当年也是齐齐哈尔市的一名下乡知青,如今已经在黑土地扎根落户,安家立业。我们下榻在三星级的九三宾馆。 北方的天空亮得早。第二天清晨,我步出宾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现代化的边陲城镇。那一幢幢风格迥异,极具欧陆风情的建筑鳞次栉比,宽广的道路清洁整齐。天空是湛蓝湛蓝的,金灿灿的太阳照得路边的草地和行道树叶绿得发亮,分外耀眼。空气清醒得令人心颤。已是江南六月天,这里却凉爽宜人,宛如初秋季度,背着书包上学的少年和路人健康的笑脸,奏响着一曲自然和谐的乐章。 车子驰离城镇,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千里平畴,万顷良田,无尽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景色极为壮观。陪同参观的孙局长用手比划着说:“现大豆一拿高(食指和拇指撑开的距离),到了大豆二拿高的时候,波浪起伏,煞是好看。如果你们八月份来看麦田收割,大地是金黄的一片,美丽极了。”我们在尖山农场标准化农具场看到了大马力机车头一长溜排列在车库里,显得高大威武。王书记,孙局长介绍说:“现在春季耕种、夏季耕田、秋季收获、冬季捞雪全部实现机械化。农场改革后,大小机械全部由个人买断,55人的农具场承包了全农场的活儿,其效率已经超过美国农场的平均水平。过去农忙时‘早上两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三顿饭,烟筒结岗,锁头把门’的现象已经绝迹。”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纷纷爬上机车头,留下一张张难得的留影。 傍晚时分暮霭四起,我漫步街头,那穿红着绿扭着东北大秧歌的老人、那悠然散步的青年男女,和那天际落日灿烂的晚霞交织成一幅良辰美景图,我的思绪随着晚风飘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如今的九三分局已成了拥有52.6万公顷土地,11个大型国营农场,17万人口的新型农垦社区,是整个北大荒的缩影。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的不仅仅是大豆高粱更是孕育了具有宽广的胸襟、坚韧的毅力的一代新人。尤其是当年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被迫地投入到这片黑土地,黑土地则以巨大的热情塑造了他们,使之迅速成长、成熟。如今奋战在上海各条战线上的佼佼者,有不少就是当年北大荒的“兵团战士”。北大荒的砥砺是他们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我想这也是他们今天魂牵梦萦“第二故乡”的缘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