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风力发电设备首次现身工博会引出话题—— 风电要“风行”,还需中国造 薛慧卿 邱澄 |
今年工博会上,一些“放大的电风扇”吸引了不少观众瞧稀奇。横跨整个河北省展位的一片“叶子”,原来是一件长24米的风力发电机风叶实物。与河北不谋而合,上海也拿出了自产的风能发电机组模型。这些首次在中国工博会上亮相的国产风电设备,预示着未来我国风电发展之路:“中国制造”一定要大出“风头”。 洋设备占据七成 随着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风力发电的政策陆续出台,风力发电市场这两年被激活了。今年以来,全国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原本昂贵的风电成本价如今已不到火电的2倍,但下一步的“接近”却越来越难,风力发电能否在国内“风行”,必须要实现技术国产化和生产规模化,才能突破成本瓶颈。由于发达国家起步早,当前风力发电设备市场基本为一些欧美企业垄断。去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70%由几大国外企业“吃肉”,国内企业只啃下了几个“硬骨头”项目。 我国两大风带地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风力资源与欧洲、北美差别较大,北方风带有寒冬低温、沙尘问题,南方风带要解决台风、抗腐蚀、防雷电难题,因此引进海外风电设备时还要多加“保护层”,这就使国内风电设备成本比海外还高出一截。如果能冒出几家有实力的国内企业,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对引进技术再创新,洋设备自然就会放低身价。 风电入户需资助 今年,我国各地风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比煤电高出0.3元至0.4元。也就是说,居民若要用风电,就要多掏腰包——一度电花1元多,估计很多居民家庭难以接受。当前,风电要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但大量风电如果无人愿买,会造成风力发电越多亏损越大的局面。因此,在风电成本价难同火电匹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不能将这一可再生能源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对一台风车来说,如果产生的电能物尽其用,相当于每年在这一地区减少排放好几吨温室气体。正因为如此,全球一些风电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风电场在起步之初都得到政府扶持。美国对风电生产者有减税政策,印度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可全免增值税,德国则通过法律规定直接给风电至少5年的补贴。 乘风计划在加速 除水电外,目前风力发电是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一般来说,太阳能发电成本是常规能源的10倍,风电则不到传统能源的2倍。因此,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到202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千瓦,而太阳能发电只有200万千瓦。我国曾提出的“乘风计划”,由于难过风电成本关而一度进展不大,若要达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要求,今后几年风力发电必须加速。 “借东风”是一项可让各地环境受益的能源战略,风车在上海也不单单是一个景点,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项目。“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形成20万至30万千瓦规模的风力发电场,而到2020年申城计划形成约1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装机规模,占全市发电装机容量的5%左右。 “在我国,高达10亿千瓦的风能资源在我们头顶掠过,收集起来就可创造50个上海城市所需的绿能。”这是国产风电设备在工博会上披露的远景,肯定会吸引更多人去“追风”。 本 报 记 者 薛慧卿 本报实习生 邱 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