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在大连海域沉没的上海货轮“申海一号”上共有16人,至今,只发现了3具遗体,另外13人仍下落不明 “申海一号”沉没前后 王墨馥 |
由于海上风力高达9级,打算派去实施救助的旅顺海军基地军舰也未能出港。10月28日上午,在大连海域沉没的上海货轮“申海一号”上共有16人,至今,只发现了3具遗体,另外13人仍下落不明。 “申海一号”遇难 “搜救工作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按险情等级来划分,16人,属重大险情了。”在两天没有新发现的情况下,主要负责“申海一号”沉船搜救工作的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通航处处长王玉洋告诉记者。这天上午,大连还下了小雨,阴沉的天气没有转晴的迹象。 10月28日8时08分,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接到了“申海一号”的报警:船体向左有一个倾斜角度,大概12度,船上有16个人,存在危险。“这次的险情有点特殊,报警后,船上并没有说有沉没的危险,也没有表示需要立即救助。”此后的1小时中,船长向搜救中心报告的情况没有多大变化,“到了9时,船长报告说船倾斜的角度有所增加”。 9时29分,一直通过雷达监测“申海一号”的值班人员突然发现船有一个细微的转向动作,“但是这个动作是什么原因不清楚”,值班员立刻用高频呼叫这艘船,但是再也没有回答了。紧接着,船的雷达回波就消失了。由于此时船的位置正好位于大连旅顺外海的蛇岛和雷达天线连线上,“有可能是船进入了雷达的盲区,但是连续呼叫都没有回答。所以我们判断可能是出事了”。搜救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搜救中心联络了出事海域附近的五六艘船只,通知他们尽快赶往出事地点,寻找落水船员,并且向过往的船只发出警报。“我们同时也调了旅顺海军基地的军舰,但是那边基地港湾里的风力已经达到9级,军舰也出不去。”交通部救捞局的一架救助直升机从大连周水子机场起飞赶往出事现场。“直升机反馈现场风力很大,能见度非常低,不足50米。”直升机没法起到搜寻和救助的作用。 10月29日9时25分,“北海救108”打捞上来第一具船员的遗体,之后又在30日和31日分别打捞上来两具遗体,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有13人没有找到。 事故原因调查 “申海一号”是上海应海船务有限公司的一艘货船。公司2003年成立,那个时候并没有船,做一些中介的生意,“老板郑应海19岁就从家乡福建走出来,独自去上海闯荡”。郑应海的朋友刘先生这样说。现在的应海船务公司一共有两艘船。 “‘申海一号’是买来的一艘旧船,以前是油轮,现在改成了货轮,这是改造之后第二次跑。原来的载重是4500吨,现在据说是5200吨。”“申海一号”船员王斌的家属说,“这次装载的是带钢和线材”。当时监督装货的货代说装货时他一直在现场,一直到关舱,他都看到了,基本是满舱,是不会发生移位的。 “这个水域主要走从营口港区往老铁山水道来的船,是一个比较习惯的航路,还算不上黄金水道。现在营口港已经有15万吨的船来回走了,20万吨的码头也在建设中,‘申海一号’不算大船。”“申海一号”是27日15时多从营口的鲅鱼圈出发的,“出航时的天气情况肯定要比出事时的情况好得多”。货船在出港之前,海事监管会向船长提出出行建议,但是否能够开航是由船长来决定。 “27日我们接到了气象传真图,我知道28日天气肯定要变化,有强冷空气过来。”“中央门”船长舒留军说。好多小船在风平浪静的27日就已经实施避风躲起来了。“28日早上,天气就变坏了,渤海的风力达到了七八级,阵风可以达到9级。” 辽宁海事局成立了事故调查小组,“申海一号”的事故原因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船长没有谈到弃船,通话时一直说还可以。” 搜救以外的事情 出事的第二天,郑应海和公司的一些负责人赶到了大连,遇难者的家属也陆续到了大连。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个家属的房间,据他们介绍,已经找到的3个船员分别来自湖北、浙江和上海。遇难者汪敏是湖北人。 1日下午汪敏的家属去认领了遗体,“他穿着救生衣,身上很脏”。船员王斌的家属29日就赶到了大连,他们是船主的老乡,都是福建屏南县人。据他们讲,在“申海一号”上,一共有6个屏南县的人,除王斌外的其他5个人都是船主郑应海的亲戚。但是现在这几个人都没有下落。 “王斌以前不是在这条船上的,本来这次也是不想去的,但老板说多给他加钱。这条船实在太老了。”王斌的父亲拿出王斌的照片给记者看,“他是1982年生的啊,太年轻了。”王斌的弟弟赶紧拍拍父亲,不让他失控。 汪敏原来也不是“申海一号”的船员。据他的家属说,他是在网上看到了“申海一号”招船员的消息,就去了。当时公司催得非常急,让他坐飞机过去,可以给他报销一半的路费。他10月3日坐飞机从湖北到了福建,之后的情况家里人都不清楚了,汪敏再没跟家里联系过。 现在,船主跟汪敏的家属协商赔偿16万元,让家属尽快将遗体火化。但是家属不同意。 三联生活周刊 (王墨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