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 小纸片的虚虚实实 施淑洪 |
Dobzhang (部门经理) 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故事,经常讲到某大人物说“拿着我的名片去见他……”以为名片就是权势人物的“令箭”,很是向往。 等到我上班开始向别人散发名片,名片早已不过是一张自我介绍身份的纸片,而且礼仪作用大于自我介绍作用。 我不是什么名人,但我的工作要求我接触许多客户和社会上的各种人,名片是少不了的。 我有好几张资格证书,本职工作之余还干些别的事;我兴趣广泛,参加了几个民间协会——我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介绍自己时就得不断转换身份。 所以,我有好几套名片。每种名片上只印一个职衔,分别在不同场合使用。公司业务交际用的名片上,印着我在公司里的职衔,而且是正反面中英文对照;第二职业用的名片上是另一个职衔;私人社交时用的名片,印着我在民间协会里的职衔;还有一套名片上印的“职衔”干脆就是“您的朋友”,专门应付不想交往又不得不应付的礼仪场合。各种名片在相应的圈子里代表不同的身份,根据需要派发,可以加强交际的针对性,避免向初次见面者泄露隐私。 根据我的经验,一张名片上印十几个头衔的人,往往是些“过气英雄”,希望借众多头衔引起别人重视。尤其那些年事已高的顾问、名誉会长,多半已经人走茶凉,没有什么现实价值了。对“海龟”的名片,必须鉴别其学衔的分量——高学衔虽不是职衔,但加在职衔后面就能增加身价,但是要看来头——哈佛大学的博士与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是有天壤之别的!还有,主动派发名片者,特别是“广种薄收”大面积派发者的职衔要打折扣;根据“低者先,高者后”的规矩,身份高、职衔高的人,是不会主动派发名片的。掌握了以上规律,在互换名片后与对方交谈几句,就足以掂量出名片上的职衔有多少实际价值了——我屡试不爽。 本版整理 施淑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