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新都会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 · 论坛/商界
 第A35版:新民环球 ·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 ·博览
 第A37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8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9版:新民环球 ·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 · 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1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鞋匠拿工资很荒唐”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又成“双响炮”
李菁

  ■ 电影《我叫刘跃进》剧照图TP
■ 作家刘震云

  2003年的一部《手机》让刘震云狠狠地火了一把,小说和电影齐获丰收。2007年临近岁末,这位人称“最有影视缘”的作家又玩了一回“双响炮”,长篇小说新作《我叫刘跃进》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与小说同名的电影将于本月29日作为2008年的国产电影的第一部贺岁片在全国上映。

  每部小说 题材不一

  U盘和欠条,丢包和找包,羊和狼共舞,一系列叠加的悬念串起了小说《我叫刘跃进》。故事始于刘跃进丢包,包里装着他全部的财产,在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在刘震云看来,一个作者的价值,就在于下一篇作品要和上一篇作品不一样,“《一地鸡毛》说的是吃的事,小林的生活证明,家里的一块豆腐馊了,比八国首脑会议重要;《故乡面和花朵》主要说我们每天胡思乱想的价值,没有它的充斥,我们会不会自杀;到了《手机》,是探讨‘说’对‘想’的背叛,嘴对心的背叛,当我们的生活充满背叛和假话时,我们是多么地愉快。”

  逻辑问题 阴差阳错

  这一回《我叫刘跃进》说的是心与心之间,出现的横七竖八的拧巴。刘震云说,自己不是对刘跃进这个人感兴趣,而是对他的思维逻辑感兴趣,“刘跃进像我们一样,智商虽然没问题,但思维的逻辑是混乱的。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十个人,九个半是难缠的。难缠不是说他不善良,而是说起话来,跟他说不清楚。他会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接着又说成第三件事,或把三件事说成一件事。照这样的逻辑办事,事情不阴差阳错才怪。”

  市场营销 观片赠书

  《我叫刘跃进》在市场营销上别有一功,长江文艺出版社与北京新影联院线合作,推出“观影赠书”“购书有礼”活动。长江文艺出版社印发了100万张抽奖券,随电影票发送,观看这部电影的前100万名观众将有机会获赠同名小说一部。同时,每本书均夹带抽奖券一张,购书者亦有机会获赠同名电影DVD光盘一张或刘震云经典小说一部等。这是作家、出版社、电影发行公司第一次以“作家电影”的名义,把电影和图书共同捆绑上市。刘震云坦然说:“商业、名利都不是坏字眼。”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商业途径体现的,一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只是将作品呈现给大众的一条渠道而已。”他强调:“我写作的时候不从商业角度考虑,因为最好的商业就是把书写好。”

  伸张正义 自食其力

  昨天,刘震云还顺着话题把“专业作家”揶揄了一番。他表示,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因为“现在中国作家里书能卖到1万本以上的人很少。如果书卖不到1万本以上,靠什么生活?生活发生困难,他的信仰、理想、对文学的固守也不存在了。我和许多作者不同,我是自由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专业作家有工资,在下没有。专业作家职业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存在:中国和朝鲜。一个鞋匠拿工资很荒唐,而作家拿工资却很正常。我参加文学界的会议我很烦躁,不是他们的义正辞严没道理,而是我离他们很远。要伸张正义就要自食其力,别让纳税人养着。这很危险。” 

  本报记者 李菁 评论  071109118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