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拿工资很荒唐”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又成“双响炮” 李菁 |
| ||
|
2003年的一部《手机》让刘震云狠狠地火了一把,小说和电影齐获丰收。2007年临近岁末,这位人称“最有影视缘”的作家又玩了一回“双响炮”,长篇小说新作《我叫刘跃进》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与小说同名的电影将于本月29日作为2008年的国产电影的第一部贺岁片在全国上映。 每部小说 题材不一 U盘和欠条,丢包和找包,羊和狼共舞,一系列叠加的悬念串起了小说《我叫刘跃进》。故事始于刘跃进丢包,包里装着他全部的财产,在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在刘震云看来,一个作者的价值,就在于下一篇作品要和上一篇作品不一样,“《一地鸡毛》说的是吃的事,小林的生活证明,家里的一块豆腐馊了,比八国首脑会议重要;《故乡面和花朵》主要说我们每天胡思乱想的价值,没有它的充斥,我们会不会自杀;到了《手机》,是探讨‘说’对‘想’的背叛,嘴对心的背叛,当我们的生活充满背叛和假话时,我们是多么地愉快。” 逻辑问题 阴差阳错 这一回《我叫刘跃进》说的是心与心之间,出现的横七竖八的拧巴。刘震云说,自己不是对刘跃进这个人感兴趣,而是对他的思维逻辑感兴趣,“刘跃进像我们一样,智商虽然没问题,但思维的逻辑是混乱的。我们每天遇到的人,十个人,九个半是难缠的。难缠不是说他不善良,而是说起话来,跟他说不清楚。他会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接着又说成第三件事,或把三件事说成一件事。照这样的逻辑办事,事情不阴差阳错才怪。” 市场营销 观片赠书 《我叫刘跃进》在市场营销上别有一功,长江文艺出版社与北京新影联院线合作,推出“观影赠书”“购书有礼”活动。长江文艺出版社印发了100万张抽奖券,随电影票发送,观看这部电影的前100万名观众将有机会获赠同名小说一部。同时,每本书均夹带抽奖券一张,购书者亦有机会获赠同名电影DVD光盘一张或刘震云经典小说一部等。这是作家、出版社、电影发行公司第一次以“作家电影”的名义,把电影和图书共同捆绑上市。刘震云坦然说:“商业、名利都不是坏字眼。”他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商业途径体现的,一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只是将作品呈现给大众的一条渠道而已。”他强调:“我写作的时候不从商业角度考虑,因为最好的商业就是把书写好。” 伸张正义 自食其力 昨天,刘震云还顺着话题把“专业作家”揶揄了一番。他表示,中国文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因为“现在中国作家里书能卖到1万本以上的人很少。如果书卖不到1万本以上,靠什么生活?生活发生困难,他的信仰、理想、对文学的固守也不存在了。我和许多作者不同,我是自由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专业作家有工资,在下没有。专业作家职业在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存在:中国和朝鲜。一个鞋匠拿工资很荒唐,而作家拿工资却很正常。我参加文学界的会议我很烦躁,不是他们的义正辞严没道理,而是我离他们很远。要伸张正义就要自食其力,别让纳税人养着。这很危险。” 本报记者 李菁 评论 07110911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