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博物剪影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5版: 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懂得中国式浪漫”
——访国际建筑设计大师曼哈德·冯·格康
朱砂

  汉堡Hanse街区改建 一九七四年   她是城市的捷径, 却没有背景噪音;她是吸引人的走廊,却没有烦人的广告
  ■ 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重建与屋顶设计 1998年   新建屋顶简洁的结构和表面材料的选择与传统体育场建筑的筑造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悬挑的钢结构和张拉膜的使用,使顶棚显得尤为轻质
  德国汉莎大型喷气式客机大厅 一九八六年   一百五十七米的钢拱铺展在一万两千平方米的无柱库房上,完全可以和桥梁结构媲美
  ■ 希尔曼车库
  ■ 北京德国使馆学校
  ▲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4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原国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综合体,她位于天安门广场,建设时还必须保留部分原有建筑,如何综合考量这些棘手元素,是设计者关注的焦点。在高度和比例上,屋顶在34.5米上的挑檐使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平衡
  ▲ 柏林德累斯顿银行 1995年   被誉为柏林客厅的巴黎广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座银行建筑新体以其对高度限制和规划条例的遵从顺应,从而成为广场叙事的情节片断
  ▲ 新魏玛会堂议会中心 1997年   明快的立面在流经这座古城的河流处为宽广的公园景观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 柏林新幻想主义多功能剧场 1999年   屋顶的象征意义来自对“帐篷”现象的建设性诠释,表现了幻想主义在过去时光中的性格特征,即对露营的体验
  ■ 曼哈德·冯·格康

  建筑,是凝固的音符,也是城市的历史教科书。建筑设计,是用人类文明做画笔,在茫茫大地留下人类文明烙印的伟大艺术。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德设计教育中心揭幕仪式上,我们见到了德国建筑大师冯·格康。他主持设计了包括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火车站柏林火车站在内的一系列享誉全球的作品,与这位大师的对话,让我们仿佛倾听到那些美妙建筑的脉动。

  中国文化给了建筑更图像化的表达

  朱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地方的建筑都会承载那个地方的文化,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您的作品在许多文化炯异的国家、地区都得到了认可,您是怎么做到的?

  冯·格康:我在中国已经做了8年项目。中德两国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文化底蕴中也有相通之处。德国人的思考方式、哲学理念讲究的是精确,目标性很强,目的就是达到“是”或“不是”这样一个答案。但是,中国的文化、语言是图像化的、浪漫的、开放的、模糊的。通过8年来在中国的经验,我们发现这样的文化底蕴有它的张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做项目时,中德文化的差异碰撞产生的是某种新的方式。有可能,德国设计师在中国的氛围里,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朱砂:您在中国的这8年设计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有没有让您特别得意或者印象深刻的作品?

  冯·格康:我想讲两个作品,上海的临港新城中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和重庆大剧院。如果进行正常,这两个项目明年都会完工。它们从建筑形式来说,是用图像语言来描述建筑的。

  中国航海博物馆最明显的视觉特色是中间有一个平台,平台两边竖起了两片“船帆”合成了一个屋顶。在柴油机马达出现前,船帆是所有船只的动力来源。现在,这船帆式的屋顶,将成为一种标志——一方面船帆式的屋顶有着很明确的展示功能,另一方面它也表现出了这个建筑的特色。同时,这样的设计也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船帆”要显得很轻盈。

  再说到重庆大剧院。它坐落在重庆朝天门对面,那里原先是一片老码头,与重庆市中心隔江相望,地势略高一些,整个建筑造型像一艘大船。在三峡工程之前,重庆是人们游览三峡的一处中转站。我自己也曾带家人来游览过。将重庆大剧院设计成船的造型,就是希望它可以标志出重庆处于长江江畔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外,重庆是多雾的城市。我曾经去过那里9次,有7次都遇到了大雾天气。所以我们在设计重庆大剧院的时候,在灯光设计方面动了许多脑筋,希望它即便在大雾天,看起来依然可以有水晶般的晶莹。整个建筑的雕塑感非常强,我们将采用回收玻璃生产的材料,在灯光的作用下,会让整个建筑看上去有玉石那样的质感。

  像这类图像感较强的建筑在德国要想实现,难度会比在中国大很多。

  全程跟踪保持建筑原创性

  朱砂:建筑设计师完成设计之后,会交由施工单位去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您怎样确保自己设计的作品可以比较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不会在建造过程中走样?特别是有些高科技含量的部分。比如,您提到的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船帆式屋顶。

  冯·格康: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必要的跟踪。比如,中国航海博物馆的位置比较靠海,台风对它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专门请同济大学和一家德国的机构,为我们做了风洞实验。当我们的设计稿完成后,我们与一家很优秀的德国的结构公司合作,制作了很多结构模型。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建筑事务所会专门派出工程师到现场,他们会检查建施工是否符合我们的原创设计。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在中国,建筑施工的水平还是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的。

  只讲究形式的作品缺少长久的生命力

  朱砂:您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和中德设计教育中心的名誉理事,对于中国的年轻建筑设计师,您有什么建议?

  冯·格康:中国和德国在建筑学的教育体系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发现,中国的年轻设计师在做作品时想的比较多的是我要做个什么形式出来,但是,他们设计出的作品往往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最近,德国gmp建筑设计事务所将要成立建筑文化学院(AAC),到时候也会邀请中国的年轻设计师来学习。我希望这个机构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大学,也希望能够通过它,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提供一些帮助。

  朱砂: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才可以有机会进入那里学习?

  冯·格康:要非常非常优秀才可以。他可以没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一定要有天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