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地方财政今秋新学期起投入164亿元 助学中职校学生 缓解技工荒难题 李俊军 |
近几年来,技工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技工荒浪潮席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职场上,大量操作性、技能性岗位虚拟以待,人才难求,企业求贤若渴,苦不堪言。造成技工荒的原因除了教育观、就业观缺失外,主要是农村中等职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国家财政部日前决定,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起,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助学投入一学年就是164亿元,覆盖1600万名在校学生,这两个数字相当于过去的20倍。有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资助,技工荒问题将会逐步得到缓解。 农村中职生均获资助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每年给中等职业学校一些拨款,作为助学金资助少量经济确实困难而又特别优秀的农村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现行资助面只有5%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资助助学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1600万名,现行的8亿元国家资助助学金,资助面只有5%,按照在校生计算,覆盖面为50%。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平均每10人里就有9人能够获得国家助学金,所有来自农村的学生,可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 城市学生资助有规定 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资助重点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全国16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来自农村的中职学生占83%左右。在顾全大局,向农村学生倾斜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规定,来自城市的中职学生,如家庭经济困难也可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但要经过申请评审等环节来确定。 标准提高特点突出 过去,国家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获得者的标准为1000元,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提高了资助标准,规定每生每年的资助标准增加500元,达到1500元,主要用于资助中职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 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不仅提高了助学金的标准,而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对助学金的资助方式进行了改革。我国中职教育学制为三年,一个在校学生一、二年级享受国家助学金的现金资助,三年级则要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部分报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动手能力,也通过自己的能力取得了劳动报酬。 知恩图报努力成才 国家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的投入,体现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关心,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实行,必将吸引大批优秀青年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人生的一种选择,大大推动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劳动者结构更趋合理。 广大职校生要知恩图报,发奋学习,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国家的发展既需要有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更需要大批有专业知识,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国际上,很多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英国许多城市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陆续办起了机械工人学院,专门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目前英国继续教育机构每年约有400万人参加培训。“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世界,其庞大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功不可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在我国,近年来大学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而中职生却成了香饽饽,北京、上海等地技校生连年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中职生不仅受企业青睐,而且前途无量。许多技校生因为动手能力强,很快成了企业的生产能手,技术骨干,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不少人成了先进模范,其中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工人等19项国家及省部级荣誉获得者李彬;有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等称号获得者苗俭。 特约撰稿 李俊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