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银行用户请注意—— 小心木马病毒偷你钱 马亚宁 |
本报讯 (记者 马亚宁)网银刷卡消费轻松,但要当心病毒偷袭。日前,公安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卡已成网络犯罪重灾区,今年1至6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调查银行卡网络案件1171起,较去年同期增长29%,涉案金额达4461.36万元。其幕后主犯多是木马病毒。 木马盗取密码 目前,国内20多家银行开通网银服务,用户数超过3500万。2007年至今,网银用户的个人网络交易总额已经超过40万亿元。与此同时,网银盗窃案发率越来越高,网络盗贼愈发“高明”,主要手段有: ■利用网上银行系统漏洞,获取客户个人信息,转账盗提客户资金; ■在互联网上设立假的金融机构网站,骗取客户的银行卡号、密码——俗称“网络钓鱼”; ■凭借黑客软件、网络病毒等盗取客户银行的卡号、密码,制作假卡在ATM机上盗取资金。 冒名登录转账 360安全卫士技术工程师傅盛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的网银盗窃案,都是利用木马程序记录受害者的账号和密码,冒名登录后,成功转账。而2007年上半年新增的10万种计算机病毒中,木马病毒数量高达7万多种,占68.71%。 即使是号称“绝对安全”的“U盾”防护软件,也很难躲过木马病毒放出的“冷箭”。因为,网银盗贼擅长“暗斗”,只需编制木马程序,植入网络银行客户端,用户银行卡上的存款,就将成为黑客们的囊中之物。 定期杀毒防盗 “暗战”网络木马,不仅仅是杀毒软件的事,个人养成良好的用电脑习惯,同样能奋勇“杀毒”。防病毒专家建议: ■ 安装杀毒软件及木马防护软件,升级至最新版本,并每隔一段时间来次磁盘“大扫除”——木马扫描; ■ 及时堵漏洞,打补丁。不访问来路不明的网站,不点击来路不明的电子邮件,特别是带有附件的email; ■ 登录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网站时,在地址栏直接输入网络域名,不要通过其他网站提供的链接进入,也不要通过邮件里的链接进入。此类链接多暗藏钓鱼网站,诱骗用户落进网银陷阱; ■ 尽量选择安全性更高的USB证书认证,不要在网吧等公共电脑上登录网银。网银密码尽量复杂,不要和其他密码设置相同; ■ 建议安装最新的木马专杀,如“360保险箱”等。它们内置多层系统防护,能摘除试图截取键盘输入的非授权驱动、钩子程序等,可建立一个隔离的安全运行环境,有效保护网上账号、防止银行卡被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