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民族光彩 展现时代风韵 创新的民间艺术成为国内外演出市场主力军 杨建国 |
| ||
|
民族歌舞《太阳女》近日在“八艺节”上亮相。许多专家和媒体记者观看后,都称赞其“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独特性,让平时不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在艺术节的大舞台上散发出时代的魅力。”表演这台节目的是成立不久的云南楚雄民族艺术剧院。近年来,民族艺术在全国舞台上又成为热点,而一批小文艺团体、民营文艺团体,也凭借着民族艺术的优势,成了闯荡国内外演出市场的生力军。 听到远古声音 上月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演出的原生态歌舞《藏谜》,让观众欣赏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藏族民族艺术。“打阿嘎”“夏拉舞”“赛装舞”“荷花度母舞”等,一般观众以前大概连听也没听说过,即使是观众并不陌生的“长袖舞”,年轻的藏族姑娘甩的长袖也绝对比戏曲中优雅的水袖更有激情。这台歌舞犹如一首充满活力的生命欢歌,让观众对藏族民间舞蹈艺术有了新的审美认识。记者在看反映彝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太阳女》时,一开始就听到了古老的梅葛调,听到了战国时期的楚雄铜鼓浑厚的声音,从远古一路走来,彝族歌舞、礼仪、服装等尽情展现在观众面前。看着这些画面,记者又想起了今年5月来沪演出的原生态音乐集《云岭天籁》,似乎又听到了旖旎多情的《栽秧调》,又看到了趣味盎然的《水母鸡》…… 不懈求索尝试 在我国,各地和各民族的民间艺术经文艺工作者加工、改造后融入舞台作品之中已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戏曲、民族歌舞,依靠丰厚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大量作品。但是,由于观念、视野以及对时代审美需求缺乏了解等原因,不少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缺少新奇感的符号,保持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模样。国内的民族艺术表演曾一度陷入低谷,也正是许多作品难以适应不断更新审美趣味的观众所致。不过,文艺工作者求索和尝试的精神,使得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舞台艺术产品,闪烁着民族和时代的光彩,受到当代观众的喜爱。上海舞台上曾出现过的内蒙古无伴奏合唱《白云飘落的故乡》、杨丽萍主演的《云南映象》等,不但受到了国内观众的欢迎,还闯进了国际演艺市场。在“八艺节”上,湖北省更是一口气演出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强烈时代感的多台作品,如音乐舞蹈史诗《楚水巴山》、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等。 体现创新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民族民间艺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必须通过转换艺术观念,敢于创新来实现。如果民族民间艺术的创新用程式化观念去束缚,那么,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就会变得陈旧而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因此,在舞台艺术对民族艺术的吸收和改造方面,不能把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符号化、标志化,而应该多元化、多样化。如蒙古族的盅碗舞、朝鲜族的长鼓舞,都是民族经典作品,当代文艺工作者应该以科学的创新精神,从中挖掘更多的民族艺术元素,并使之更为完善、更为丰富多彩,而不能把几个经典作品当成难以逾越的大山,忽视创造具有时代性的新作。 经受市场磨练 显然,抱有躺在几十年前就存在的经典作品大树下乘凉心态的人已越来越少。目前,全国各地有不少文艺团体,尤其是体制灵活的地区级团体和民营团体,根据本地的文化环境,利用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创排了一大批形式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有的正在全国巡演,有的在作旅游定点表演,包括《藏谜》《太阳女》《云岭天籁》等。这些既有浓郁民族色彩、时代感也相当强烈的作品并非一问世就是精品力作,它们只有经受市场的磨练,进一步修改完善,才有可能成为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力作。 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七大报告,站在时代的高度,又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相信将会有更多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作品陆续问世。 本报记者 杨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