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博会,离一流展会有多远? 秦武平 薛慧卿 胡晓晶 |
|
本报记者 秦武平 薛慧卿 胡晓晶 200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前天落幕,给众多参展单位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获奖难了,给记者带来的感觉是普通观众少了。 出现这样的变化,对于已步入第九个年头的中国工博会来说,追赶汉诺威工博会等国际一流大展的步子是否越来越快呢? 作为我国四个国家级大展之一,唯一兼具展示、交易、评奖、论坛四项功能的中国工博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尽管境外企业参展比例逐年增多,但参展的产品和技术含金量参差不齐,因此不可否认中国工博会距国际一流大展还有一定距离。但这个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之中,毕竟世界一流工博会经过30多年发展已进入壮年期,而中国工博会还处在从国家级大展向国际一流大展迈进的路途中。 1 、“中国创造”首秀场 “今年中国企业要在工博会拿奖比较难,因为展品整体水平水涨船高,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几乎云集了国内制造的最顶尖产品。这主要是中国工博会名声大了,国内企业都来参展并把目标瞄准为拿金奖,使工博会成为国内创新产品的首秀场。”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熊必琳是本届工博会评奖部部长,他认为今年工博会评奖十分激烈,主要是国内参评展品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不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由于尚未进入市场销售这一阶段,只能与工博会金、银、铜奖无缘。为这部分“中国首创”产品设置的创新奖数目,今年特地扩充到15个。 今年工博会上得奖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级大展的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工业门类繁多,但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就是重大技术装备业。本届工博会上,排在第一的专业展就是重大技术装备展,集聚了代表我国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先进水平的展品,代表了中国实力。 中国华能集团的绿色煤电示范电站,就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首创。绿色煤电示范电站通过煤炭气化制氢、利用氢气发电并封存二氧化碳,污染排放几乎为零,其中二氧化硫回收率达99%以上。目前掌握这项技术的仅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目前还全部在建,而正在我国天津滨海新区在建的“绿色煤电”项目将与这些项目同期完成,这一项目在工博会上亮相后,引起了海外专家关注。 时下,在许多工业领域,“中国制造”拿过不少第一,但大多是数量上的冠军。如火力发电设备,十多年来我国产量一直在全球领先,但如今中国企业也有实力拿质量“金牌”。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代表当今国际火力发电技术的最高水平,而上海电气就率先攻克了这一难关,在本届工博会上展示了中国创造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一举拿下大奖。通过不断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上海电气已在这一高端技术领域形成先发优势,至今已获得13项新技术成果、12项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国家专利32项。更重要的是,上海电气制造的国内首套国产化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已在华能玉环电厂投入商业运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2、名称一改舞台广 在上海举办工博会,始于1999年,至今逐渐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装备为展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览会。前七届的名称为上海工博会,去年起更名“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翻开了崭新一页。从“上海”到“中国”,工博会名称之变凸显了“十一五”规划的国家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国强调发展先进装备工业,加快了国家对于装备工业展示、交流、交易平台的打造。今年,工博会主办单位阵容继续扩大,增加了国防科工委和中国工程院,更显露出国家级展会统帅全局的豪迈之气。本届工博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10万平方米,重大技术装备展、信息技术与装备展、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工业自动化展、能源展、环保技术与设备展、科技创新展等七大专业展内,出现境外企业、外省企业和上海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今年的中国工博会展位数量达到4522个,其中兄弟省市企业展位有1844个,比上海本地企业所拥有的展位还多了600多个,国家级展会称号名副其实。本届工博会,来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比例明显增大,展览面积占60%,体现了工博会“服务全国、东西互动”的精神。除海南、西藏外,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其他省市区都参展。其中,青海二机床是直接来自青海高原的首家参展企业;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参展面积是去年的3倍;长三角区域合作联动,浙江凯达机床、南京四开数控、合肥锻压、江苏孚尔默机床等重要企业参展,“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板块”重点展示苏浙沪三地科技创新和合作的成果。 离上海较远的贵州,此次也带来百人大团,展示60多件贵州制造的创新产品。贵州代表团团长陈训华介绍,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装备制造业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贵航集团、江南航天集团、振华集团三大基地和詹阳重工等地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此次参加工博会的高速多功能工程车、柱塞式液压变量马达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有相当份额,大功率液力变速器、真空灭弧室等多项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国际味道”更浓烈 当前,许多在我国举办的展览冠以国际展览的大名,而实际上外国参展企业数量均不过半。一般来说,在我国举办的展览,境外企业参展数量在20%以上,就可称之为国际展览。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展览会,已远远超过了这一“门槛”。境外企业展位有1415个,占总量的32%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工博会的“国际味”越来越浓烈。特别是工博会的专业展,境外企业参展比例有较大提高,境外企业来自德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体现了工博会国际化水平。 欲称雄世界,先逐鹿中国。正因为中国市场强大的吸引力,使中国工博会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展现创新产品的首选舞台。在本届工博会上,来自通用电气的模拟体验舱是首次在亚洲展出。坐进体验舱内,观众可亲身“闯”血管找血栓,或者“跑”进喷气飞机的发动机里看高压气体如何让发动机运转,这两项仿真体验让人身临其境,一时间吸引了观众排起长队争相进舱。 此次,GE中国研发中心在工博会上总共展示了十多项最新前沿科技,如用于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上的发动机,能满足中国西部许多航线所要经受的高温、高原条件;一个1.5兆瓦的涡轮风能发电机,每年能为约400个家庭提供足够的电量,其扇叶的覆盖面积相当于一块足球场的面积,整体高度达30层楼高,可以在大型的“发电农场”中广泛和大规模使用。 此外,德国西门子首次在中国工博会上展示在自动化、工业解决方案及服务、楼宇科技、照明和家用电器领域的完整业务组合与产品。288平方米的展厅以独特的宇宙飞船式设计亮相,成了工博会上最大、最耀眼的展厅之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工博会起步的前几年,主办方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让参展的境外企业比例要占总数的25%以上。如今,要让这一国际展会“达标”已没有问题,但下一步还是要让参展的境外企业质与量同步提高,才能打响中国工博会国际一流展会的知名度。中国工博会将来能否与汉诺威工博会等世界一流展会齐名,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国工博会能否对大多数境外一流企业有吸引力,把它们最新的“宝贝”拿到中国来首展。 4、专业买家来“赶场” 采访过本届中国工博会的记者大多有这样的感觉,今年的普通观众好象比往年少了些。的确,工博会不是展销会,今年工博会向更多专业观众敞开大门,并鼓励国际买家来中国工博会“赶场”。上海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认为,这体现了工博会更名后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核心功能的转变。即由原来注重“展示”转到把“交易”作为重中之重,越来越注重专业化。比如今年的展会中特设了媒体日、专业观众日,就是展会日趋专业化的体现之一;招商过程中,组委会通过中国航空协会、中国兵器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组织40家企业组成专业买家采购团,真正引进能够带来订单的买家,刺激参展商把最好、最先进的成果和产品带到工博会上,体现了一流展会的魅力。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部门通过16个地级市的有关部门和协会,组织了5000多家专业买家进场,而工博会也为专业观众及买家团提供专门进入通道,开设专用登记窗口。 本届工博会服务也凸显专业化。如展会在现场设立了贵宾室,方便重要观众和展商的沟通;开设现场电子标签业务服务试点;为部分重要嘉宾和买家提供专车接送服务,并组织招待会等。这些新举措,就是要让展品尽快从展场进入市场,让科技创意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现场效果来看确实取得一定成效。天威集团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公司展位上,一台430马力的推土机吸引眼球。这种“大力士”是矿山、码头、油田、道路建设的理想设备,过去只有美国一家跨国公司能做。今年天威集团刚刚自主创新研制出两台,在本届工博会上就接到了俄罗斯和加拿大客商的订单。 从综合成果展起步,向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进军,发展中的中国工博会今年又踏上了注重交易的新起点。不必求大务必求精,以专业替代全面,这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中国工博会走向国际一流大展的正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