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 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创业咨询活动遭遇冷场——
只想坐老板桌 不愿走曲折路

王蔚


  昨天下午在创智天地广场上举行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咨询活动,本是作为上海大学生创业周闭幕前的一个高潮项目,没想到却出现了冷场:设摊的接待人员比前来咨询的大学生要多。偶尔光顾的几个大学生,问出的“幼稚”问题,让专家们大跌眼镜。

  为何不见大四学生

  前来设摊的有专业的创业投资咨询公司、创业管理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等。不少公司是老总和高级顾问悉数到场。由于咨询活动的摊位紧邻大学生创业周的闭幕会场,有不少事先得到了闭幕会和咨询会门票的大学生,情愿呆坐在那里等会议开始,也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到各个咨询点寻求创业帮助。

  更奇怪的是,即使是寥寥几个前去咨询的人,不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就是已经毕业还没找到工作方向的老大学生。记者逐一问遍了各个咨询单位,都说没有接待过一个明年的应届毕业生。“大四同学忙着找工作,忙着考研,忙着出国,好像没怎么听说有谁想自主创业的。”好几个同学对记者说出了这个缘由。而且据咨询工作人员介绍,在校大学生关注的创业问题,大多也仅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公司如何经营等“小儿科”问题上,几乎没有人拿得出较为成熟的目标领域创业方案。

  准确理解成功创业

  大学生创业周期间公布的一项对本市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对创业成功含义的认识,超过四成的人认为是要能“稳定经营”,其次分别是要能“提高个人的能力”和“获得创业快乐”。在大多数大学生眼里,创业就是办公司、搞实体,有自己体面的写字间、老板桌,对创业的艰辛与曲折却认识很不足。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黄舒同学说,对创业成功的理解要准确,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很大区别,初出校门就想着创业成功,不太现实。以2005年和2006年为例,复旦和交大两校毕业生,通过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助设立的公司,分别是43家和31家;两年中通过该基金会资助投身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总计才809人,这当中还有不少是“打工者”的身份。

  自主创业路在何方

  “大学生创业应该侧重于自己的知识优势,瞄向高科技领域。如果以为自主创业就是开个门面、办个小铺子,那么从资金来源、社会经验和稳定客源三个要素来看,说不定还干不过一个普通的下岗人员呢。”华东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韩映雄对记者说,由于我们的高校教育仍是以课程教材为主,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待完善,因此要让那些对许多市场运作潜规则一窍不通的大学生赢得创业成功,的确会是件很困难的事。

  在采访现场,记者也询问了不少为什么对自主创业抱冷漠和观望态度的大学生,他们表示,不能把鼓励创业的方向只限定在办公司、搞经营上,让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去办一家自己的公司。这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既做不到也没必要做到。

  本报记者 王蔚   评论  071112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