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台城”之谜渐渐揭开 南京邓府巷发现1500年前的建康城壕 蔡震 |
撰稿 蔡震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凄美的《台城》,是唐代诗人韦庄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所凭吊的“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定都南京的南朝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可惜的是,中唐时期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 最近,邓府巷一处建筑工地传来重大新发现:“台城”的西面城壕被发现!“台城”千古之谜破解在望。 发现古建康城壕 在邓府巷工地,南京博物馆考古人员挖出了两个探坑,1号探坑东西长58米;南北宽4米;深约5米。从坑道上望下去,看出当时的河床是南北流向,现场考古专家称,这可能是宫城西面最外的一道城壕,传说当年,梁武帝动工修建的六朝建康宫城一共有三道城壕。从沟里的断面土层看,在地下约4米处已分辨出黑色淤泥层,河岸坡道清晰可见。壕沟东岸在黑淤泥层上面挖出一排非常整齐的大青砖砌成的城墙基址,从砖形上看证明是六朝建康城墙遗址,在黑淤泥下,考古人员已挖出河床西岸的基石。 考古人员测量出,从西河岸到东河岸大约20米左右。这证明了史料上记载的“建康都城有城壕”的说法完全正确。在工地北面的2号探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六朝高等级建筑遗址,从方位上看是属于“台城”里的建筑,也就是说是皇宫建筑。 出土皇宫建筑文物 考古人员从探坑里挖出了不同时期大量的陶器、瓷器和大量碎瓷片,其中一个25厘米高的青瓷大罐,在非墓葬出土中较为罕见。另外,一片红色陶砖构件十分引人注目,上面刻有近似汉代饕餮纹和回纹图案,十分精美,也相当罕见。同时,考古人员还挖掘出了人面纹、莲花纹、兽纹瓦当。 在探坑泥土里,记者发现了一块红色薄形砖,很精美。虽然六朝时期的烧制技术还不发达,但从砖面精美图案看,不是一般民用物件,应是属皇宫建筑构件。还有一块厚一点的红砖,图案也很漂亮,是几何回纹图案。壕沟里还挖出了许多大青砖,这是六朝时期特有的一种青砖。另外,考古人员说,挖出了鸭舌、中斧和带铭文的青砖,散落在地上的还有六朝时期的青瓷碗残片,大量的明代青花瓷片,器形有大有小。 探明“台城”位置 中国古都文化有三大类型,一是以西安(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文化,二是以南京(建康)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化,三是以北京(大都)为代表的渤海文化。南京古都文化盛于东晋,又经宋齐梁陈四朝,其间历270余年,是建康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对古都考古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历载建康城鼎盛时期有28万户、近200万人口,街市热闹繁华,整个城市规整而实用。当时的百济(朝鲜)曾派人朝拜南朝,但看见宫城外的双阙被战火烧毁,恸哭而去,可以想象当时建康城是何等壮观。 由于南京城现在已经是高楼林立,考古工作很难开展,因此台城中心在哪里一直争议颇大。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卢海鸣博士曾提出了“东移说”,认为台城中心应该在今天的“总统府”一带。2002年6至7月,考古人员在中山东路与太平南路交界处的东南角地下3米深处,发现了一条宽广的六朝御道和两条砖砌的排水沟,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同时出土了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青瓷器、铭文砖等文物,从而验证了“东移说”。而另有学者则认为,台城中心在大行宫和新街口一带,争论一直在持续。如今,从邓府巷发现的六朝遗址对照卢海鸣撰写的《六朝都城》一书中六朝地形图来看,台城中心应该在“总统府”。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认为,这个发现为确定六朝建康宫城台城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说是“台城”已被挖出了一角。他表示,六朝考古发掘工作仍将继续进行,台城的面纱终将被完全揭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