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治视窗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A12版: 早间点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追求广告效应,便肆意利用人性的普遍弱点,置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这能说是具有良好商业道德的表现吗
从踩踏惨剧反思营销文化

郭之纯


  近日,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店庆搞促销,众人争抢特价油,引发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的惨剧。

  面对惨剧,人们在痛惜的同时,也反思事故的原因,有抱怨“物价太高”的,有批评“国民素质”的,也有分析“安全意识欠缺”的。依笔者之见,在这起事故中,最该受谴责的是目前每况愈下的营销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营销术”迅速发展,从一种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然而,营销文化在渐具雏形的同时,也越来越具有了某些“特色”——由于缺乏必要的刚性约束,这门“文化”正滑向过分强调技术、过度追求效果的歧途,日益显现缺乏责任感的一面。

  此次引发踩踏惨剧的超市促销,便折射出此等营销文化理念,嘴里喊着“让利于民”,实际上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整体销售聚拢人气。为了追求广告效应,置消费者基本的人身安全于不顾,“油瓶砸到人也没人管”,这能说具有良好商业道德么?

  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商家使用必要的营销手段。但任何商业行为都应该遵从人文理念。从这一角度出发,营销者或可研究消费者心理,但在利用人们“贪便宜”等弱点方面,应该慎之又慎。

  然而,时下商家热衷的营销手段,却恰恰不惜故意诱发、放大人性的弱点。比如,某些商家热衷搞“限时、限量、限类”的抢购游戏。在物价上涨的今天,这招对那些收入不高的群体来说的确非常奏效,但如果过分渲染,消费者蜂拥而至,而超市安全保卫又没跟进的话,抢购场面很容易失控。

  重庆家乐福的踩踏惨剧,虽然极端,却又是偶然中的必然,在商业营销普遍不择手段的背景下,这样的惨剧不在重庆,也会在别的地方;不在家乐福,也会在别的什么超市发生。事实上,许多地方也都发生过类似事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燕赵都市报 (郭之纯)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