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科学》杂志介绍复旦大学教授最新科研成果 成功模拟月球表面太阳风通量分布 钱滢瓅 |
本报讯 (记者 钱滢瓅)存在于月球表面的氦-3同位素,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可控核聚变燃料,但是,月球表面氦-3的总量却很难估算。复旦大学教授日前成功模拟月球表面太阳风通量分布,从而估算出月球表面氦-3总量约为65万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地理科学》杂志“研究动态”栏目中,对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这一研究课题作了题为《人造地球卫星:开发月球?》的特别报道。 复旦大学的法文哲和金亚秋教授模拟了整个月球表面太阳风通量的分布,这是月壤中氦-3的主要来源。因为月球表面的钛金属能吸收太阳风刮来的氦-3粒子。课题组结合了月壤成熟度和月壤中钛铁矿含量分布这两个决定性因素,提出了估算月球表面月壤厚度分布的一个遥感模型。结合阿波罗着陆点月壤样品的实际测量值,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月球表面月海,即月球表面广阔的平原地区,所蕴含的氦-3含量最高,这是因为月海地区的月壤中钛铁矿含量很高,并估算出月球表面氦-3总量约为65万吨,远高于地球上氦-3的总量。 报道指出,尽管从月球上开采氦-3能否最终成为核聚变燃料的替代品尚未可知,但至少目前我们已经有能力去估算它的含量。这一事实彰显了人类在探索月球、太阳系和宇宙过程中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