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老洋房在过度使用或空关中走向灭失 等 待 置 换 孙鑫海 |
| ||
| ||
| ||
| ||
| ||
| ||
| ||
| ||
|
□本报地产评论员 孙鑫海 摄影报道 上周,上海市部分人大代表组织参观了徐房集团置换来的12套老洋房,对抢救性置换老洋房的做法表示赞同。 通过这次成功的置换,一批将要破败的老洋房重获新生,而在上海的里弄小巷,还有数不清的老洋房期待风雨后的彩虹。 徐汇区在全市的老洋房拥有量最大,且夹在徐汇、淮海、新天地、南京西路几大商圈之间,地理位置令人心动。目前总量约2000栋。 现在置换成为抢救这批老洋房的重要方式。置换是指将原居住于老洋房的居民迁出安置,然后对这些年久失修的老洋房进行复原性修理。拥有清晰产权的老洋房市场上己极少,价格极高。而相当部分归属国有的老洋房是不准流通的,即使是经过置换,重新装修使其恢复原状,也只能出租。 一家从事老洋房置换的企业表示,不能流通、不能成为银行贷款抵押品使得置换行为无法大规模推进,使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有心无力。 不能流通,不能做银行抵押品的规定,就意味着巨额资金要沉淀在那里,仅资金成本就大得吓人,以目前的行情,若大规模的置换是没有企业有这么庞大的资金实力的。 除了政策瓶颈,在置换中企业反映也会遇到来自个人的阻碍。许多老洋房已归属国有,现在的居民是通过分配得到的使用权。但在置换过程中,部分现居民七八平方米的面积就可能开出几百万的天价,由此可能最终迫使置换行为终止。 这些国有老洋房由专门部门对口管理,由于相关政策一直没有出台,所以抢救工作十分缓慢。 部分老洋房现由学校、青少年宫、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对于二三十年代的建筑,过量使用加快其灭失速度。笔者看到有些优秀的老洋房因不堪大量人流的踩踏,仅外表光鲜,实际危机己现。 而有些老洋房因产权不清,只好空关处置。有建筑师认为房子需要人的适度使用,长期空关会导致地板起酥、墙皮剥落的问题。 古建专家一针见血指出:对老洋房而言,过度使用和空关都是一种摧残。回归这些建筑的本来状态,轻度使用,大力维护方为上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