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皇后”珐琅彩 夏龙 |
|
由上海拍卖行等主办的2007古今通宝首届珍贵艺术品拍卖会预展正在本市举行,本次拍卖会分陶瓷器皿、翡翠玉器、书画杂项三大部分。陶瓷拍品年代跨越宋、元、明、清、民国,尤其是几件“彩瓷皇后”珐琅彩瓷器如清乾隆珐琅山水鸟笼尊、鹿头尊、清雍正御制珐琅彩山水纹兽耳尊、清乾隆年制珐琅彩将军罐等揭开了神秘面纱,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 提起珐琅彩瓷器,人们便会想起去年秋拍,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1.5亿港元的天价,创下了清代瓷器拍卖的新纪录。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坊内完成,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谨审查,而一般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之处。 对于珐琅彩瓷器,《陶雅》一书评价说有四绝:填地之白,白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笔划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这里所说的四绝当以雍正后期和乾隆早期的珐琅彩瓷器为主,至于乾隆以后,虽然历代皇帝都有烧造,但都没有能超过清初三代的。 近几年来,清初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均在上千万港元左右。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同一场拍卖会,清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式胭脂红山水纹碗”,以2147万港元成交。1999年,一件雍正胭脂红地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成交。2002年,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前年以1.15亿港元成交的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曾在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格为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它的身价暴涨了近千倍。 由于珐琅彩烧制难度极大,传世品极少,目前世界各地存量总数不足300件,其中的精品90%以上都藏在我国宝岛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专家表示:“珐琅彩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利用珐琅料在皇宫里制成的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品种少、产量少、质地精,传世品均秘藏宫苑,一般人难以见到,被收藏界称为‘彩瓷中的皇后’,它的升值空间比其他瓷器要大。” 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