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楼市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2版:视觉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公司资讯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地产对话
 第B29版:广告
 第B30版:研究报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国内楼市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专题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专题
 第B37版:楼市资讯
 第B38版:楼市资讯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第A03版: 焦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年多来,不少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悄然变化——
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化健身方案

马丹、钱滢瓅、雍榕

  ■ 卢湾区“每天锻炼一小时”现场交流表演生动有趣 本报记者 雍榕 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已有一年多。在沪上不少学校,学生体育锻炼正在悄然“变脸”,不仅增加了不少时尚元素,学生也由原来的“要我动”渐渐变成“我要动”。

  各中小学校为了让每名学生“动”起来、“动”到位,动足脑筋。

  本报记者  马丹  钱滢瓅

  学生锻炼爱“赶新潮”

  在宝山区同洲模范学校的体育馆内,有座高达10米的岩壁。只见一个男生灵巧地攀爬而上,不一会儿就到达了岩壁顶端。“24秒!”刘教练在底下掐着秒表报出成绩,脸上露出赞赏的表情。同洲模范学校是上海第一家开设攀岩课程的学校,每名学生从初中预备班起每周要上一堂70分钟的攀岩课。

  这项颇有特色又时尚的运动在学校颇受学生欢迎,连那些对体育不擅长的学生也要爬上一爬。女生小周长得有点瘦小,但她告诉记者,哪怕爬不上去也要试试,这样的体育锻炼项目又新鲜又好玩。教练得意地说:“有些女生很厉害,能爬到岩壁的三分之二呢。”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沪上学校的体育锻炼项目正在悄悄“升级”,除了传统项目外,一些学校推出了含有时尚元素、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比如,瑜伽、桥牌、跆拳道、街舞等。长宁区建青实验学校根据全校学生评选出的“我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推出“趣味体育自助餐”,由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健身方案:男生爱玩转球场,女生偏爱瑜伽等“塑身行”垫上运动。

  推出小场地运动项目

  想运动,没场地?受场地限制的中心城区学校动足脑筋,充分利用学校空间,把体育馆造在地下,给学生提供能在小型的健身房、篮球馆里开展的小场地运动。

  每到下午的活动课时间,格致中学的地下体育馆里就热火朝天。高一女生小邹每周喜欢和好友打上几局羽毛球,她告诉记者,羽毛球场特别抢手,去晚了就没位置了。

  卢湾、徐汇、静安等区在学生中推广游泳运动,统筹全区可利用的泳池,教每名学生学游泳。

  场地实在不够,就充分利用教室空间。

  位于威海路的民立中学操场小、班级多。以前,每次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学生总会相互碰到,手脚伸展不舒畅。为此,体育组的老师想了个办法:室内操、室外操轮流做。每天早晨和下午第二节课课间,是固定的做操时间。这时,全校学生就分成两半,一半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另一半在教室内做室内瑜伽操。体育组长费老师介绍说,室内瑜伽操还是学生和老师自己设计的。“让学生参与设计,也是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做做体育“心理按摩”

  记者发现,一些学生一当着同伴的面运动,就扭捏起来。胖乎乎的初二女生小姚一遇到跳跃或杠上运动,总涨红着脸不愿意做。原来,她是怕做得不好被人嘲笑。

  像小姚这样,对运动带有畏惧心理的学生还有不少。

  本市曾有一份针对百余名初中生的体育训练效果调查,反映了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占了23%左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体育技能“先天不足”,总抓不住动作“要领”,久而久之对锻炼产生厌烦心理。对此,不少体育老师说,体育锻炼除了保量保质,别忘了给学生做“心理按摩”。民立中学的符老师说,老师也要换个立场,不要一味追求学生的运动量,应从学生自身角度“找症结”。

  向明初级中学所有任课老师、班主任会与学生一起练习。“师生互动”的交流体育模式,掀起一阵全校运动旋风。中山学校在体育课内增加“自我救护”内容,教学生掌握自救本领,比如包扎伤口、冷敷,骨折救助前如何处理等,消除学生怕受伤心理。

  瑞金二路小学给不同体质的孩子设计不一样的“训练菜单”,单独指导一些对体育课有畏惧心理的学生,并鼓励他们:“别怕,有老师在。你一定行。”评论 07111510301

  【焦点链接】

  50万学生将参加“阳光体育”大联赛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比赛。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组委会获悉,市教委、市体育局、团市委将在年底前举办2007年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今年的大联赛活动得到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支持。

  按照今年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的计划,市、区县、学校3个层面将组织开展11个项目的1万余场次竞赛活动,预计学生参与规模人数超过50万。

  大联赛分高校和区县两个层面,设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以及跳绳、踢毽等8个竞赛项目,另设网球、赛艇、武术集体拳操、小学生“阳光伙伴”集体奔跑等5个推广项目。

  “阳光体育”大联赛期间,还将举办“百事杯”上海大学生拉拉舞比赛,并将组织培训学生裁判员和体育比赛主持人。 

  【焦点关注】

  65%的孩子

  没有时间锻炼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上海市教委主办的“2007青少年体质健康上海论坛”,今天在沪开幕。14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共同关注青少年体质下降这一问题。

  目前,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总数接近200万。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说,近年来上海学生的体质健康呈持续下降的态势,让人忧心。主要表现为体能和机能水平降低;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逐年上升。

  调查显示,2006年,上海市学龄儿童平时睡眠不足率达到83%,周末仍有50%的孩子睡眠不足10小时。高三学生中85.5%的孩子患近视,每年视力低于1.0的人不断增加。学生肥胖率达到11.5%,高于我国大中城市的平均水平。65%的孩子因为没有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还有36%的孩子因为场地因素不参加锻炼。

  至于学生体质下降,沈晓明认为,与现代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家长认识、学生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当锻炼和做功课发生冲突时,很少有家长选择锻炼。只有当孩子患重病后,家长才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

  沈晓明表示,本市教育系统将切实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吃好一顿营养餐”。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今年年初,针对学生睡眠不足的问题,市教委决定推迟上学时间,取消早自修,保证学生睡眠。上半年督导之后,学生睡眠时间增加了22分钟。市教委还将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减轻课业负担等,力争在5年内使上海青少年体质得到改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