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楼市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2版:视觉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公司资讯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地产对话
 第B29版:广告
 第B30版:研究报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国内楼市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专题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专题
 第B37版:楼市资讯
 第B38版:楼市资讯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话咨询、午夜守候依然“不保险”
通宵排队挂号竟吃“闭门羹”

田田 孙云


  为让母亲看上专家门诊,陈女士在两次电话咨询确认后,昨天零时许前去市第一人民医院通宵排队,希望挤进医院工作人员声称的“每天限量10个”的排队挂号名额。然而,清晨5时30分,她被告知,她想挂的那位专家当天只接受网上预约挂号的病人,排队的统统没用。

  临时变卦 白忙一场

  陈女士的母亲患有眼疾,久治不愈,慕名想求治于一位专家。前天下午,她致电市第一人民医院咨询台询问挂号事宜,一名女工作人员惜字如金地说了4个字“网上挂号”,陈女士再打听,对方才补充说,除了网上挂号,还有10个去医院排队挂号的名额,之后便挂断了电话。

  不太明白的陈女士再次去电,接电话的男工作人员证实,该专家门诊每次有10个排队挂号名额,早上5时30分开始挂号。

  昨天零时许,陈女士带着女儿一起来到医院,在保安示意下,坐在专家门诊挂号处的窗口外等待。她们在队伍中排第二,队首的人准备挂其他专家的号,这下,陈女士心里踏实了。

  出人意料的是,5时30分,挂号处上班后,她被告知,该专家今天只接待网上预约者。这让陈女士和其他病家深感不满:“院方如临时更改挂号形式,或者知晓挂号已满额,应在第一时间公示,免得大家通宵排队白忙一场。”

  “误会”所致 已作补救

  记者采访了医院医务处主任兼门急诊办公室负责人钟医生。他称,每天网上挂号的数量控制在总量的2%至4%,一般不会挤掉排队者。昨天系偶然情况,这位专家临时有事需减少就诊名额,挂号处工作人员误会意思,错误地停止挂号,并且没有想到应在病人排队前公示。由于不少病人不满,这位专家已采取补救措施,为没有离开或改挂其他医生的病人补看。

  同时他承队,咨询台工作人员服务不够规范和专业,表示今后会加强教育培训,避免因无法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而给病人带来不便。

  通讯员 田田 本报记者 孙云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