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股市分析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法治视窗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 · 博览
 第A27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8版:新民环球 · 人物
 第A29版:新民环球 · 社会
 第A30版:新民环球 · 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 · 商界
 第A32版:新民环球 · 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地产人物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楼市资讯
 第B27版:楼市资讯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广告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广告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一居民”的爱心捐款昨天送到安徽省枞阳县,在艰难中苦苦维持的许君辉许佩琳义父女俩喜出望外——
“上海来的捐款就像及时雨”

鲁雁南

  ■ 许家父女指着新民晚报头版报道,连说感谢媒体,感谢上海好心人 特派记者 楼文彪 摄

  高速公路因大雾封路,6个多小时的车程走了10个多小时。昨天,当记者和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着“上海一居民”指定捐助给安徽省枞阳县许君辉、许佩琳义父女俩的8000元钱到达枞阳时,天已渐黑,天空飘起小雨。

  许家父女俩早已等在他们义务教学的团东幼儿园门口。“突然得知上海有位匿名好心人指名要捐款给我们,真有喜从天降的感觉。”坐在轮椅上的许君辉一遍遍读着本报前天头版头条报道,连声称谢:“上海人办事真是没话说,千里迢迢把钱送到我们手上!”

  当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林瑾葆将8000元捐款送上,并代表新区红十字会向许家父女的“希望学校”捐赠2000元及30个新书包时,许佩琳感激之余,忙着问:“那位好心人找到了没有?有机会一定要当面谢谢他。”

  5年前

  正是最困难的时期

  5年前,“上海一居民”把《报刊文摘》上转载的文章《一对义父女的“希望学校”面临困境》和8000元捐款一起放进信封悄悄投进红十字会募捐箱时,正是许家父女最困难的时期。许佩琳说,当时她和义父甚至为了是否把“希望学校”义务办下去而争论,“最终还是父亲坚定了我的信心,他说,既然当初决定做这件事,咬紧牙、拼了命,也得对得起这群孩子!”

  许君辉早年父母双亡,17岁时高位截瘫,但他从1972年起在全国贫困县枞阳县山区开办夜校,义务为附近的农妇扫盲。1987年,他又办起了幼儿园,义务教育村里娃。和他相依为命14载的许佩琳,原名伍凤莲,家住枞阳县城。1993年,初中未毕业的她,在广播里听到许君辉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为了名正言顺地照顾许君辉,她通过法律公证,认其为义父,改名佩琳(取谐音“佩服您”之意)。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她和许君辉还不是亲生父女。许多人不理解,但许佩琳做到了,并且一做就是14年:每天替许君辉擦身子,倒大小便,洗尿布,用她瘦弱的身体担起了一个残破家庭的所有事务,白天还承担着几十名幼儿的教学任务。

  学校只有他们两个老师,因为是义务办学,许佩琳又只是临时代课教师,生活十分贫苦。许佩琳白天教学,晚上种菜养鸡,到了周末还得上山砍柴。许君辉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每当病情恶化时,瘦弱的许佩琳要背着他到几公里以外的县医院看病。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许佩琳有些无助。“上海好心人当时肯定是看到我们的困境,想帮我们一把,让我们能把好事坚持下去。”

  5年后

  义务教学痴心不改

  “多亏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我们的办学条件改善了不少。”许君辉领记者来到2层的教学楼,尽管简陋,许家父女却相当满意了,“过去那间土坯房不仅漏雨,屋顶还会塌下来。”

  几年前建这幢教学楼时,当地政府及社会各方捐给许家父女3万多元钱,他们又借了近4万元钱。为了节省开支,许佩琳自己洗石灰、敲砖、扒树皮,每天早上5时起床,顾不上吃早饭便开始干活,一干就是20个钟头,直到第二天凌晨2时多才能上床休息。

  学校盖好了,许君辉每月700元左右的教师工资除了办学、日常开销,还得还债。许佩琳一心想为义父多分担些,她自学大专毕业后又通过了本科自学五门课程考试,3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她转为正式教师,还入了党。

  前年,许佩琳结了婚,丈夫在镇计生办上班,女儿刚满周岁。新婚第二天,许佩琳就带着义父回到山沟。“为了照顾我,佩琳平时都不回家,双休日就和丈夫、孩子在学校里聚聚。”

  许佩琳说,“当初的决定也许有点幼稚,很多人劝我出去找份好工作,但我走了之后谁来照顾父亲?学校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欠下的那些债务怎么办?”如今她已和义父一样“痴心不改”。“上海来的捐款,真像一场‘及时雨’,可以维持幼儿园很长一段时间的开支了。”和记者告别时,许佩琳拉着我们的手,反复说道。     特派记者 鲁雁南      

  (本报安徽枞阳今日电)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