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空间较大 引来全球追捧 氛围逐渐形成 印度艺术品市场进入“青春期” 黄敏 |
|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史蒂文·马多夫走访印度艺术画廊后指出,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印度艺术品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印度北方邦亚格拉城郊,泰姬陵后的一条街道上,人来人往,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汽油味和花香。在阵阵吆喝叫卖声中,拐进一条狭窄的胡同,走入一个庭院,从一段破败不堪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一名光着脚、披着红色纱丽的妇女打开门,她身后就是明亮的艺术画廊…… 这是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史蒂文·马多夫走访印度艺术画廊后的一段描述。 作品交易火 马多夫参观完艺术画廊后感慨,这里和英国伦敦艺术界人士聚居地切尔西的任何一座艺术画廊相比都毫无二致。但屋内的光洁明亮和屋外的嘈杂破败形成强烈对比,“这并非刻意制造的异国情调,这就是新印度”。 画廊老板乌沙·米昌达尼说:“我们是一个古老文明,我们有数不清的宝藏。近一年半来,经济的繁荣使众多艺术品得以出售,而且价格高得出人意料。”的确,自2002年以来,印度艺术品价格增长了10倍,仅过去2年间就接近翻了一番。 印度当代艺术在世界拍卖场上的转折点,要算是画家塔伊布·梅赫塔的两幅作品《庆典》和《牛魔》。在2002年9月的佳士得拍卖会上,《庆典》拍出31.7万美元的高价,成为首幅拍卖价高于10万美元的印度当代绘画作品,令世人对印度当代艺术刮目相看。《牛魔》则在2005年9月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中,拍得近160万美元。 市场上,印度当代艺术家阿图尔·多迪亚、苏博德·古普塔的作品颇受欢迎,每件价格都达到数十万美元。而老一代著名画家,譬如马克布勒·侯赛因和F·N·苏扎的作品,拍卖价更超过百万美元。这在西方画家中也不常见,更何况是在一个拥有11亿人口、人均年收入仅820美元的国家。 市场效应强 印度艺术品最初受到关注,是因为一批移居海外、收入日渐丰裕的印度裔人士。他们视艺术投资为回馈国家的一种行径,进而带动起上世纪90年代由印度企业家为主导的艺术投资热。 有人形容,如今的印度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西部,一股淘金潮”。英国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评论》主编马克·莱堡说,印度当代艺术品价格相对便宜,升值空间较大,因此引来众多经销商和藏家追捧。 尽管印度政府向艺术品交易征收税款,阻挠了部分投机者的脚步,但印度艺术品还是成功进军全球市场。仅今年10月至今的几星期,就有至少7场大型印度当代艺术作品展在意大利、瑞士和美国举行。 随着印度艺术品市场繁荣,印度国内艺术画廊越来越多,一些画廊在收获几桶金后重新装修或在其他城市开分店,抢占市场。 在首都新德里,画廊空间、瓦德拉艺术画廊、塔尔瓦画廊是公认的一流艺术画廊,而排名第四位的自然莫特画廊则被视为印度当代艺术作品的优秀画廊。自然莫特画廊最近在德里开了第二家分店,还与美国纽约的合作伙伴联手,在加尔各答开办第三家。 印度第二大城市孟买的情况也类似,菩提艺术、旁观者、项目88等艺术画廊纷纷面世。其中,菩提艺术除了在德里有一家分店,还将生意范围拓展到了纽约和新加坡。 连锁反应多 印度艺术品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的走红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如印度艺术顾问贾伊·达纳尼所说,人们开始接触整个印度艺术世界,创办艺术学校、建设博物馆…… 孟买一名年轻的表演艺术家尼基尔·乔普拉曾经抱怨:“我不敢相信,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两所像样的艺术学校。没有当代艺术博物馆,没有艺术基金,报纸上没有艺术评论,只有一家严肃的艺术杂志……总而言之,完全没有基础设施。” 如今,这些情况正在逐步改善。加尔各答计划修建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一名收藏家将在新德里开设德维艺术基金,用于陈列他的收藏、举办展览、组织讲座和交流会;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已经开设艺术和审美学院;一些介绍印度艺术并在线拍卖艺术品的网站也应运而生。 难怪自然莫特画廊的老板彼得·纳吉会觉得,印度艺术正在经历“长痘的青春期”。 黄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