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 ·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 · 投资理念
 第B04版:证券 · 股海淘金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11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地剧种纷至 推广尚需努力
昨晚粤剧演出再次带来启示
王剑虹

  ■ 粤剧《蝴蝶公主》演出照

  本报讯(记者 王剑虹)昨晚,充满苗寨风情并融入动漫元素的新编粤剧《蝴蝶公主》亮相艺术节舞台,绚丽的舞美、传奇的故事令不少初次接触粤剧的观众沉醉其中,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散场时,记者听到一些第一次接触粤剧的观众在兴致勃勃地议论:“粤剧也蛮好看的嘛”“有字幕还是看得懂的”“这种布景以前看戏从来没看到过”……而在开场前,不少观众还在担心可能“根本看不懂”。

  借助艺术节的平台,不少上海观众不很熟悉的剧种,如五音戏、吕剧、川剧、评剧、赣剧等纷纷登上上海的舞台,把艺术节的舞台装点得绚丽多彩。今年艺术节上,除了上海本地戏曲院团之外的戏曲演出几乎都是“冷门”剧种:晋剧、滇剧、粤剧、歌仔戏……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不仅剧种“冷门”,剧目也各具特色,可以说都是各地地方戏的精粹。如昨天演出的粤剧《蝴蝶公主》,别出心裁地把动漫元素融入戏曲中,一开场就是一段flash短片,舞台上的一道半透明幕布暂时成了银幕,剧中的主要人物都被设计成了动漫形象,这些优美的动漫造型随着演职人员表一一亮相,相当别致,而之后绚丽多彩的舞美布景也让观众颇感惊喜,男女主人公在梦中相会时的那一片星空如梦似幻,赢得一片掌声。之前在艺术节亮相的晋剧《傅山进京》,则以亦庄亦谐的风格表现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题材,担纲主演的晋剧著名女老生谢涛的表演十分出彩,现场气氛也非常热烈。而来自台湾的歌仔戏《剑神吕洞宾》、来自云南的滇剧《西施梦》等也各具特色。

  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一场“冷门”戏的演出都会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场前总会有不少观众担心“看不懂”,而散场时却一个个兴致勃勃、议论纷纷,“原来蛮好看的”“原来是听得懂的”。一台山东的吕剧演出后,两位越剧迷一边走一边讨论,认为越剧演员应该来看看“这种戏”,学习一下。观众在看戏前后的这种反差似乎也引出了一个问题:把“冷门”剧种引进来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把好事做好,让上海观众了解它们,从而去“亲近”它们。

  有圈内人士认为,想要让这些“冷门”剧种引起更多上海观众的关注,有必要有计划、多渠道地在演出前向上海观众介绍这些剧种,而借助艺术节群文活动的平台来向上海观众推广、介绍这些“冷门”剧种不失为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每年艺术节推出的优惠票也不妨与推广、介绍活动相互配合,让更多的普通观众有兴趣走进剧场去欣赏这些千里迢迢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的“冷门”戏。

  评论 07111710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