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数字“2” 周茜 |
今天,我要说的数字——它既不是被人盲目追捧的“8”,也不是被人无端蔑视的“4”;既不是象征起点的“0”,也不是代表完美的“10”。我要说的,是那个一直被人冷落的“2”。 首先,我要为“2”打抱不平——做“2”太憋屈了。为什么?你看看它前面是谁?——“1”。没错,可不就是“1”嘛。“1”可太爱虚荣了,什么事都要抢出风头。就比如说第一次登月的两位宇航员吧,人们总是只记得他们其中的一位——阿姆斯特朗。没错,他是第一个踏上了月球的宇航员,完成了人类登月的第一步,可是,在他身后的宇航员不是也一样出色、一样见证了这跨越性的一刻吗?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而造成这一切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那个“2”,而阿姆斯特朗是“1”。除了这个例子,这个世界上因为是“2”而憋屈的事多了去了:摄像头总对着冠军灿烂的脸,而只拍到亚军的肩膀;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的照片会被登在报纸头条,而第二个到达者的姓名在报纸的正文里都找不到;战争胜利后被载入史册的永远是身为“1”的将军,而甘心赴死却只因是“2”的士兵,没有人记得他们的脸,更别说记住他们的名字。 看到“2”受到这样的歧视,你一定会为它大叹不公,可不知你有没有发现,“2”有时甚至会超过“1”。去年2月,我国两位小将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冬季奥运会双人花样滑冰比赛,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女选手不慎摔伤,可是她只经过5分钟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队友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那么他们的这个“2”难道仅仅是那个简单的“2”吗?不,这块银牌,它的含金量大大超过了金牌,因为在这个“2”里面,凝聚着不一样的坚忍、顽强与强烈的自信心。也许,我们总是把目光的焦点放在“1”身上,可是,往往那些为了成为“2”而付出的努力比“1”更多。 由此看来,似乎“2”的本领还真不小呢。有时呀,“1”也需要“2”的帮助和支持,没有“2”, “1”很难站稳脚跟。鲁迅先生曾经高度评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毕竟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然而,“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是否也值得赞赏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敢于“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同样需要勇气。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第二个吃螃蟹的人”,那么对于“螃蟹”这样的美食,很有可能就此埋没了。当今社会,在很多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那个一直被忽略的“第二人”。在大街上忽听一人高呼:“抓小偷啊!”如果没有第二个正义的人去追随,那么这叫声只会显得突兀;自动取款机前,当有一人对着乱插队的人说:“同志,请你文明点”时,如果没有第二个人的耐心劝导,那么队伍的秩序很可能就维护不了。至于科学家们做实验,第一次往往是失败的,可就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坚持第二个“2”次,第三个“2”次,第一百个“2”次,第一千个“2”次,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听了我的这些话,你也许会对“2”刮目相看了吧。对了,我还想告诉你,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埃德温·奥尔德林,在意大利冬季奥运会上获得银牌的是张丹和张昊,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可能是一位平民百姓。而那个愿意成为帮助“1”、超过“1”的下一个“2”,也许就是现在看文章的你。 ◆ 周茜 江苏震泽中学高二(6)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