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已让1万多户居民受益—— “老巡捕房”里家家喝上清水 宋宁华 |
今年年初,静安区率先在全市展开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本报头版头条率先独家报道了这一关系民生的好事。昨天,记者再次将视线投向这项工程,发现已有1万多户居民喝上了清水,一些老水管、老水箱终于“寿终正寝”。 为了造福居民,工程的设计、施工人员想方设法,排解了许多疑难杂症。 不出钱 政府企业“埋单” 走进成都北路的一处高层老房子,让人感觉恍惚来到电影《功夫》中的旧时光。三面连为一体的房子围绕在一个方形的院落中,居民告诉我们,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英租界里的巡捕房,现在还有电影摄制组来此取景拍摄。外人观赏老房只为怀旧,但老房里的居民却必须忍受诸多不便。 在这幢房子里,如今住了近210家房客,原先每个楼道都是煤卫合用。改造后,家家户户终于享受到干净的独立厨卫。今年,区政府又将改造水管、水箱列为实事工程,使他们能喝上更干净的水。对于这项工程,政府部门明确,除了个人的特殊需要外,全部由市、区政府,供水企业等“埋单”,计划用时3年,最终将有近5万户居民受益。 不停水 临时水箱上阵 “要把好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就得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公房经营部丁惠定表示,每幢房子都要提早“踩点”,光图纸他们就画了近2000张。施工期间能不停水尽量不停水,即使非停不可的,也安排好临时水龙头,保证居民日常用水。 就说成都北路大楼,工程期间本应停水至少3天,楼组长已提前向居民打过招呼。可是,工程人员还是觉得这样对居民生活影响太大,他们通过多次测量分析,决定先为大楼安装一个临时水箱。在工程开工前,一个大水箱被吊到屋顶,施工人员预先排放好水管;等到临时水箱到位后再开始施工。老水箱的“换心手术”紧锣密鼓地展开,一结束后马上连接上新水管,让居民尽快用上安全清洁的水。 不反复 各种需求同时解决 在一间几乎封闭的房屋中“住”了近80年的老水箱,如今换上了新“心”,重现青春。 记者爬上这个近两米高、有近半个游泳池大小的水箱,只见原先水泥的水箱加上了不锈钢的“内胆”,并盖上了不锈钢的“盖子”。这样就彻底和原来污浊的水箱说再见了。 75岁的赵根德和老伴在这里住了多年。“以前组织打扫过水箱,发现里面的水垢足有10厘米厚,还长了青苔,真吓人。”现在,打开赵根德家的水龙头,清澈干净,“新水管一直铺到了家里,水质明显好多了。” 为了避免连续工程扰民,在这次工程改造中,能方便居民的工程都一并解决。比如有些居民反映水量小,工程人员在给水箱“换胆”时,将水箱加高;为了方便居民抄表,施工方将户内的水表外移,还为所有露在外面的水管穿上保暖“外套”。 本报记者 宋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