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订了文明养狗协议,一些居民竟“另辟蹊径”—— 马路上遛狗 人行道成“犬厕” 薛亚林 |
编辑同志: 我家住沪太路,儿子在读初一。那天放学路上,他踩到一堆狗屎,把家里也搞得臭烘烘的,我费了好大劲才把他的鞋底和家里弄干净。马路上遛狗的人越来越多,希望有关部门制订条例,制约狗主人,不要让狗随地大小便。 读者范女士 【调查附记】 傍晚时分遛狗忙 接到投诉,记者近日在沪太路附近作了一番观察。 街灯初上,记者来到新村路一带,看到人行道上陆续出现不少遛狗人。老年人大都牵着小巧的狗,年轻人则带着高大的狗。在家憋了一天的狗儿们在人行道上奔跑撒欢,在行道树下跷后腿,随地拉屎撒尿。新村路128路终点站对面人行道上,一个妇女正在给小狗揩屁股,边揩边说:“囡囡,揩清爽了阿拉回去噢。”随后将纸扔在地上,扬长而去。 人行道上狗屎多 清晨,记者来到延长西路,见人行道上有不少狗屎,有些已被行人踩过。正在扫地的环卫女工说:“现在人行道上狗屎越来越多,我扫的这段路不长,但每天至少有五六处狗屎,嵌在砖缝里的没法扫。”据她观察,遛狗者中只有少数自备塑料袋,将狗屎装好扔进垃圾箱。 为什么让狗在人行道上“方便”?原来许多住宅小区对遛狗者有规定,不得弄脏小区环境。有些居委会还和居民签订了文明养狗协议。于是许多人就跑到马路上遛狗,将人行道当作宠物的“大茅厕”。 养狗需要付出爱心,但光有爱心没有社会责任心是不够的,请养狗者自重,不要给城市面容抹黑! 本报记者 薛亚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