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破坏行为” 鼓励积极探索 唐洁 马丹 |
|
二三岁的宝宝特别好动,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新玩具不一会儿就被拆得支离破碎,没事情就爱摸摸这个、摔摔那个。宝宝玩得兴高采烈,家长头疼不已。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前教育博士乔梁认为:家长千万别去阻止,应让孩子享受拆装的过程,这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法。 要挑选合适的玩具 观赏性强、做工精致的玩具并不适合二三岁大的宝宝。家长可给他准备一些适合智力开发的、建构性玩具或软软的玩具,让宝宝去“破坏”。比如,拼装玩具,他可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拆掉再拼装,在反复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或小汽车、飞机模型等也可让他拆开看看内部构造。家长可参与到宝宝的拆卸和拼装过程中,亲子同乐。 但如果宝宝喜欢向自己的娃娃“施暴”,家长就要及时阻止。家长可在宝宝与娃娃玩耍的过程中,指导他去关爱他人,比如,让宝宝给娃娃起名,并告诉他:“这是你的好朋友,你不能咬他的,他会疼的。” 保证安全尽情玩耍 宝宝一天天长大,对未知世界很好奇,喜欢把他能拆的拆开“弄个究竟”,奶粉罐子、小闹钟都可能成为他的小玩具。但是,家长要特别注意,别把所有的东西都让宝宝随意“把玩”。有不少物品会对宝宝的安全产生威胁,宝宝有可能会把手指塞进开口很小的瓶子,拔不出来就麻烦了;宝宝还会直接把小塞子等小物品直接送进嘴里。家长要检查宝宝可能碰触的地方,把这些“危险分子”排除在外。 带他认识未知事物 小贝看到爸爸每天会用钥匙开门,觉得特别新奇。于是,他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拿了把小钥匙,塞进卧室门锁里,结果转着转着,钥匙就断在了里面。妈妈责备他时,他委屈地说:“爸爸也这么做的。”宝宝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乐于给大人提供帮助,希望自己能像爸妈那样做很多事,但宝宝常好心办坏事。如果愤怒地大吼可能很方便,但家长却在扼杀宝宝求知欲望。因此,家长最好克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有空时,带他去认识门和钥匙,并告诉他一把钥匙只能对一把锁,等他再长大些就能学会开锁了。这样,既可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让他学到知识。 唐洁 马丹 相关链接 “搞破坏”原因不同 宝宝“搞破坏”有不同原因,有时是觉得大人没满足他或没重视他,所以发脾气了:摔小汽车、扔娃娃。对此,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打骂宝宝并威胁说“看你明天还敢瞎拆吗”。同时,家长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给他的注意不够多。 家长可试着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找出他不悦的原因,比如,可直接询问原因,或以提问的方式,让宝宝自己回答“是”或“不是”。换个环境也是不错的选择,家长可带宝宝去户外走走,放松心情稳定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