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法治视察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求职故事
成功眷顾有准备的人

华宁


  理性的开头       

  2003年7月,俞孟昊作为上世纪最后一届复旦计算机系本科生,踏上了工作岗位。有老师开玩笑说:“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最差劲的出去找工作,年薪也要开在10万以上。”

  曾听学长们吹牛,说当年复旦的计算机系学生,毕业前只要蹲在宿舍里打打电脑游戏,就有那些大公司的人事经理们,轮番捧着月薪过万的招聘合同,堆着笑脸候在边上等签约。但轮到99届他们这批人离开学校,却发现,号称10年内需求紧缺的软件人才市场,早已不复当年那般红火。尽管俞孟昊被一家美国著名软件公司垂青,但他心中的念头是要成就一段中国的IT传奇。

  踏实的积累       

  在这家著名公司工作了三年后,今年初俞孟昊选择了离开。每每提起这三年,他都十分留恋,虽然创业计划推迟了三年,但这段时间打下的基础,会使他一生受益。现在他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正式走上个人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伊始,更会面临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管理不力甚至业务拓展乏力的种种困难。可是对于俞孟昊来说,他的公司从成立开始就在成熟地运作、蓬勃地发展,到今天,他的第二个开发项目已经完全展开。在这过程中,他的专业水准和管理能力让他完全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争取风险投资、扩展业务、招募合适的员工,俞孟昊游刃有余地扮演着他人生中的新角色。

  他十分满意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毕业后的三年时间,就是用来积累的,补充整合专业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扩展业内人脉,学习团队管理经验,甚至了解这个社会,这使我比起刚毕业就白手起家创业的那些大学生,拥有了更可贵的财富。”

  少走的弯路       

  别人看起来或许浪费时间的打工机会,在俞孟昊的眼里却是宝贵的积累。创业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所以白手起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事先他大多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所需要学习的,就是尽量少走弯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司的前景规划中去。而事实也证明,在他的理性规划下,他的创业之路走得要比大多数人平稳、平坦,已经有两家投资公司参与到了他的前期项目中来,还有一些大企业在了解了他的公司未来规划和具体的项目设想之后表示,愿意慎重地考虑未来合作的可行性。

  俞孟昊已经带着他的理想启程,而他这种理性创业的观念也正代表了未来大学生创业的理想趋势。因为,成功往往只会眷顾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        华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