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法治视察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爱玲与市三女中

张邦浩


  当著名导演李安的电影《色·戒》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时,人们不会忘记小说作者张爱玲;当人们如数家珍般地品读张爱玲的系列小说和散文时,更不该忘怀她曾就读了6年的母校。今年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115周年校庆,市三女中的前身为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张爱玲就曾经就读于此。

  1931年秋,12岁的张爱玲进入圣玛利亚女中学习,学校的环境首先深深地感染着她:红瓦尖顶,绿树蓊郁,环形的长廊和高耸的钟楼,充盈着宁静、优雅和古朴。读中学时,张爱玲就显示出一发不可收的写作才华,入学第二年,她即在校刊《凤藻》上发表处女作小说《不幸的她》,描写的是两个才10岁的小女孩之间的亲昵友谊,她用浪漫的笔调书写女性追求自由的过程和不得不与世俗决裂的情景,这是张爱玲小说第一篇描写“女性情谊”的。第三年,她又在校刊又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迟暮》,文中描写了美人迟暮的悲哀,春天的缤纷繁华与女人的空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品还隐隐约约表达了她内心的孤独。在校时,张爱玲个子高挑,喜欢着素色长旗袍,留齐耳短发,在许多生活琐事上往往心不在焉,经常忘记做作业,忘带书籍,而且总是解释说“我忘啦”,而在文学创作上却显现了极强的天赋。直至1937年高中毕业,张爱玲已经陆续发表了小说《牛》《霸王别姬》,散文《秋雨》,以及书评《若馨评》《在黑暗中》,影评《论卡通画之前途》等多部作品,其中,要数18岁时发表的小说《霸王别姬》最令人刮目相看,她套用历史故事与戏曲,作了反讽,表现了虞姬对自身处境的醒悟:不管霸王是胜还是负,她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早晚要成为牺牲品,与其被动地被赐死,不如主动地选择死。对于这篇小说,张爱玲当年的国文老师汪宏声曾大加赞赏,认为“与郭沫若的《楚霸王之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爱玲从最初在校刊上发表作品,到最终成为深受世人爱戴与关注的著名女作家,足见母校的人文环境和严谨的教学,对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文学素养的熏陶。张爱玲的作品多以探索、刻画女性为重要特征,用精致、圆熟、冷静,又充满世俗情趣的笔墨,细细地探索、咀嚼着人情世故,这无疑又与她特殊的贵族家庭出身和长期在女中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从独特的视角,关注女性在父权淫威下的地位,挖掘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反抗,用颠覆传统的反思塑造女性人物。如果说张爱玲的成长离不开女中,那么,成才后的张爱玲更是用她那细腻、传神之笔,继续揭示叹惋着女性的悲哀、凄凉和曲折。

  张爱玲对母校怀有深情,在高中的英文习作中写道:“如果我能活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熟悉的穿过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必已进入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饱经风霜的古老的钟楼,仍将兀立在金色的阳光中,发出我听来是如此熟悉的钟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