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法治视察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 · 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 · 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 · 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就业导航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杂鸟之音
——《大学之林》杂谈
赵长天


  九州大学要成立外语学院,俞道丕和薛人杰教授都是可能的人选。小说《大学之林》以这样一件事情拉开序幕,实在有点俗套。权力之争,是多少小说写过并正在写的内容,这样一本书,在内容上很难说有什么新意。不过,这种没有新意的事情,在人类生活中,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不断上演,不断重复;不光权力斗争,其他的,爱情、亲情、生离死别、复仇报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也在不断地重复上演。古今中外的文学,也就是在重复着人的这些事情,就看你怎么写,就看你写得好不好。

  小说的好和不好,当然有很多标准,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我看来,有一条底线,基本要求为信,要让读者相信,生活就是这样的。当然,生活并不一定就是这样的。

  作者的技巧在于,生活虽然是重复的,但小说不能让人觉得俗套。她避开了读者的阅读惯性,在第二章开始时就干净利落地让院长之争尘埃落地,让小说进入生活的常态。常态生活因为没有一个主要事件的推动力,很难写。但朱晓琳对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太熟悉了。她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叙述的故事符合生活逻辑,结构针脚严密,主要人物的分寸感把握得好,细节比较真实,信息量丰富,这就耐看了。

  不仅主要人物,对次要人物、作者也不忽视。比如俞教授的妻子、校医院护士聂惠萍,看来只是个陪衬,其实也很重要,她为知识分子的争斗提供了一个世俗层面的对照。而老教授尹夕寒则是提供了另一种参照系:传统的、脱俗的、贵族化的对比。按说,大学教授都应该是尹夕寒式的,可惜这样的教授已经成了珍稀动物,且已夕阳西下了。

  因为熟悉,她笔下的情节和细节都仿佛信手拈来,自然,不做作。比如小说中写:“有一阵子学校规定,想带硕士博士的教授们,须得有个人科研经费账号……结果那些平日里省吃俭用的教授们,纷纷取出自己的私人存款,以某某企业单位资助经费名义交到校财务处,立下个人科研经费账户,这样才带上研究生。校财务处则一律来者不拒,明知教授们交来的科研经费取自私人荷包,但只要能为九州大学争上排行榜就成。再说财务处每设立一个账户,都能收取百分之五的管理手续费,所以加班加点为教授们服务绝不出半句怨言。而教授们虽说从家里拿了钱出来,细算一笔账也不觉吃亏。个人账上的钱个人自己用,平日里去超市买了鸡鸭鱼肉肥皂卫生纸,都可以开成文化用品发票,然后去自己账户上报销,这笔钱就又回自己家了。至于被财务处雁过拔毛的那百分之五也算不了什么,只要带上研究生成为导师,工作量加评审论文参加答辩会都是有报酬的,远远不止那百分之五呢。”这样的细节,像我这样的局外人,根本想不到,不熟悉生活,是编不出来的。

  用平实的语言,用扎实的细节,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大学的政治学术生态。这是一部对知识分子生活有相当概括力的好作品。当然,或许因为作者对这类生活太熟悉了,难以跳出来俯瞰;如果能够再有一些点睛之处,就更加理想了。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