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涯 孙正平 |
孙正平 7.社会的反响非常之大 随着比赛的进程,小组赛快结束的时候,突然爆出了一个大冷门,非洲的新军阿尔及利亚队2比1打败了老牌强队联邦德国队。这无疑在国际足坛是一个重磅炸弹,一个老牌强队怎么能输给一个非洲新军呢?当时总编室马上请示台里。在那种政治氛围下,第三世界国家的球队赢了球,我们也扬眉吐气了,当时很强调这种政治氛围,任何第三世界国家取得的成就,都应该被放大,加强宣传。这也是当今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事情,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会心一笑。 于是台里立刻就决定把这场比赛提前播放,通知下来后,让我们赶紧和机场联系,当天下午通过最早的航班把录像带带回来,晚上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间播出。那时候全是靠录像带,根本没有卫星传送的概念,因为那时没有钱,也没有卫星传送技术。 当天中午,我在家里听到广播电台的消息,已经知道了比赛结果。台里的同事打公用电话到我所居住的街道,通知我赶紧去单位。我仍然负责去机场拿带子,同时要马上做好解说的准备。在那之前,我虽然转播大赛不多,但是平时资料的积累还是不少。每天在家里,该记的东西我一定要记上。那个时代没听说过电脑,都是用笨办法,整理资料,然后剪报。后来嫌用剪子太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老记者黄继辰教我用一把铁尺子,放在报纸上一拉,想要的那一块就裁下来了。而且一定要注明:哪年的报纸,是什么报,它的权威性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写错的地方。 我马上赶到台里,要了一辆车,风驰电掣地去机场拿带子。结果飞机还晚点了半个小时,取到带子回到台里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晚上不到8点钟就要播出,我心里非常着急,必须赶紧配音。当时中央电视台还没有那么多配音机房,我们在广播电视部大院里的一辆轿车改成的临时机房里配音,条件非常简陋。我立刻上车,争分夺秒,抓紧配音。当时没有网络,你根本不知道多少分钟进了球,比赛有什么具体情况。幸亏我平时注意学习和积累,当天还及时听了广播,我对整个比赛的脉络比较清楚,所以一路说下来都比较顺畅。6点多钟,终于配完了。总编室的领导立刻审核,评价说“不错,有内容有激情,节奏的控制都不错”。于是当天晚上播出,社会的反响非常之大。 总编室的主任朱继峰其实不是我的直接领导,但他对我能很好地完成突击性的任务,而且还完成得不错,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感到很高兴。他就写了一份简报给广播电视部,当时还不叫广播电影电视部。没过一两天,我们社教部的秘书就说:“小孙快来看看,部长表扬你了。”我过去一看,当时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在我们内部发行的简报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此次播出(阿尔及利亚对西德)是一个临时性的配解任务,我们的播音员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说明我们的工作人员平时注意积累,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应该予以表彰。”这段话非常简短,但作为上级领导的一个批示,大家都特别重视。我们开会的时候,部门领导特意表扬了我,并要求我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更多更细地去做案头工作,在突发性的事件来了以后,凭借平时的积累和自身的业务能力,更好地完成任务。说到最后,领导提醒我别翘尾巴,会上对我是连鼓励带鞭策。我坐在那儿听着,心里美滋滋的。 那届世界杯足球赛,我一共解说了两场比赛。阿尔及利亚对西德是第一场,第二场就是最后的冠军决赛,意大利对西德。因为我解说的第一场比赛效果很好,社会反响较大,才有了我的第二场机会。台里的领导觉得一是因为决赛,观众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随着电视的普及,大家已经把看电视转播当成了了解比赛的主要手段,民间也有要求直播的呼声;二是因为我有了上一次经历,让我来解说也比较放心,所以决定现场直播这场决赛。于是台里领导通知我并说:“上次那场比较成功,这场决赛的转播是凌晨2时,还是你来,在北京现场直播,我们已经要了信号。”我当时准备得非常充分,不仅对赛事的进程了解很清楚,对每个运动员的情况也都非常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