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历史的印迹慢慢走 衡祁古道行 李凤发 唐耀 张舒伟 |
| ||
| ||
| ||
| ||
|
一条古道,几多风雨,三两传说,五花八门。11月初,我们二十余位文史爱好者“重走衡祁古道”(湖南衡阳至湖南祁阳),是为寻迹,更是为嫁接古与今的历史人文,挖掘出蕴藏于古道中的无限价值。 关于古道的记忆 “衡祁古道”实际只是衡阳至永州古道(简称“衡永古道”)中的一段,“秦筑驰道,汉开峤道,经捷岭南。唐、宋、元、明驿传邮递,代有兴废。”其中衡州段121公里,永州段101公里。古道沿途著名的集镇有:三塘、谭子山、茅洞桥、归阳、洪桥、熊罴铺、烟竹铺等,一直延续到永州。 在中国的历史上,衡阳以南一直被称为“蛮夷”“越蛮”之地,诗人的诗皆称大雁南飞至此回,鸟都不愿去的地方,何况人?在古代,衡阳、永州是安置贬官谪吏的地方。唐时的元结、吕温、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范成大、张浚、张栻父子。被贬的这些文豪有着他们的不幸,但亦是万幸,是潇湘秀美的山山水水成就了他们文学上的才华。“潇湘八景”因他们而闻名天下,跃身为名胜佳迹。还有从古道上走过的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地理学家徐霞客、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 这条古道也是一条有名的商道,衡州茶盛名于唐宋,陆羽《茶经》四次提到衡州茶。宋《膳夫经手录》:“衡州衡山茶,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于五岭,皆仰给焉,虽远自交趾(今越南)之人,亦常食之。”这说明唐宋之时,衡州茶就通过这一古道达于两广和越南。 茅洞桥的前世今生 11月7日天色微明,车队从衡阳出发。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衡祁古道行”的第一站——茅市。 茅市古名叫茅洞桥,在乡下老百姓那里依然叫作茅洞桥。这个古镇和江南其他的水乡小镇一样,桥多亭也多,真可谓亭亭相见,桥桥相连了。 九曲十八弯的栗河从上游的斗山桥水库潺潺而下,穿过蔡拱桥,向南折向水碓金锣坪,把陈姑桥下那泻银般的一湾欢唱的碧水紧紧揽入怀中,二水汇合处雪浪飞溅。二水融为一体徐徐向东进入新桥穿镇而过。 玉泉桥为一石拱桥,是连接玉泉街与茅市镇政府的石质拱桥。从桥上折回,进了茅市街道。久闻茅市出特产,有烧饼、橙子糖、原酿酒、茅洞桥豆腐,还有韵味十足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时光里的古道古亭 车队继续沿着山路盘旋,透过迷蒙的烟尘依稀可见隐身在山谷中的衡祁古道。那古道轻灵如兔,忽左忽右,曲曲折折,只一瞬的工夫,便躲进了山的那一边不见了影踪,忽而又从另一边探出了脑袋,然后慢慢悠悠地伸向了远方。 到了古道,怎有不下去走走的道理?于是便弃了车,徒步而行,也为了想看看古亭。行至半途,日已中午,还不见古亭的影踪,迎面走来一牵牛的老大爷,我们便问:“老乡,前面有古亭吗?”“有,不远就是。”匆匆道别,匆匆奔向古亭。 面前的这座古亭名曰“太和亭”,坐落在古道旁一个斜坡上。亭建于元代,建亭的青石都被打磨得光光滑滑、方方正正,石与石之间没有粘合的材料,但还是一样的结实坚固。前门楣上方刻有楷体大字:“太和亭”,两边门旁各有一副对联,后门楣上刻有雕花,中间嵌一个“寿”字,亭内备有石凳供来往行人休息,边上立有四柱,每根柱子上也各有对联一副。在太和亭内,所有的对联均以“太”“和”两字开首。如: “太促行踪一瓢立饮,和风笑语片刻分襟。” “太苦风尘息肩坐坐,和平心气促膝谈谈。” “太甚劳人一肩气歇,和光惠我两腋生风。” 诸如此类的门联,让早行的人、疲惫的心,看了顿觉清爽不少。再喝上一碗茶和众人说说笑笑,困也解了,乏也没了。 辞了太和亭,又见康安亭,别了全氏宗祠,再跨过衡祁交界处的大桥铺,这才驱车去了归阳。归阳旧有金归阳之称,在清雍正年间,归阳就已出现“九街十三巷”,并有三河、六桥、三山六祠、三庙一角等大大小小25个景点。但可惜我们到达的时候,天已至晚,只能在朦胧的夜色中,瞥一瞥传说中壮观的百年老桥——状元桥了。 浯溪崖刻洋洋大观 车队上了衡昆高速公路,开足了马力驶向下一站——祁阳,或许最后的是最迷人的,总之,祁阳这一站给了我们不少惊喜:高耸的文昌塔、浯溪碑林、摩崖石刻、李家大院等。 浯溪,不过一条小溪,处于祁阳县城西南2.5公里处,是衡祁古道上的又一佳境。溪长不足3公里,但两岸风光绝佳,特别是入湘江处,景色堪称上乘,碧波涛涛,峰奇石怪,树绿花浓,立于峰上观江,或于江上观峰,均有心旷神怡之感。唐时元结(河南鲁山人)三次过浯溪,见其水清石秀,面江而立,境象幽然,遂安家于此。 但最有意趣的是书于石上的崖刻,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碑刻506块,清晰的373块,唐宋元时期193块,这些碑刻几乎容纳了各个时代名家大儒的杰作,像唐时的元结、皇甫湜;宋时的秦观、李清照、杨万里;明、清时的王夫之、袁枚等。碑刻书法苍劲,变化多端,有篆刻、楷书、草书,有藏字、象形字,其中颜真卿书法最为绝妙。 在众多石刻之中,有一款碑刻落名为“安南阮辉滢”的《题石镜诗》,据考“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古代称之为交趾安南。这块碑具有相当高的商业史料价值,也是我们了解祖先对外交往的历史依据,可见当时的边疆小国通过衡祁古道与天朝上国交流。这也考证了衡祁古道不只是茶道、盐道、商道,还是一条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之道。 李凤发 唐耀 张舒伟 文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