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目击
 第A08版:早间点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上海地产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 · 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 · 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 · 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头客连连称好 海外客纷纷报名
东丽杯马拉松赛参赛人数今年再创新高
周国强、俞剑

赛场婚礼,成了东丽杯马拉松赛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年一度的马拉松赛,成了市民的健身舞台

  本周日,一年一度的2007“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即将鸣枪发令。

  今年参赛人数再创新高,上海国际马拉松组委会透露:参加全程、半程马拉松跑的选手从去年的6000余名增加到今年的8000余名,加上报名4.5公里健身跑的选手,本届马拉松赛共将吸引近2万人参赛。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的马拉松赛有一大特点:团体报名人数占了很大比例,而健身跑项目开报后仅几个星期,就已达到1万人的参赛人数上限。

  好口碑

  激励人数连创新高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是报名团体中首屈一指的“大户”,由工会出面一举为550名职工报名参赛,他们把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直观地解释为“为职工送健康”。

  院工会主席陆稳山说:“我们的职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精神压力大,而且脑力劳动者长期坐办公室也缺乏锻炼。我们向职工倡议要‘健康每一天,幸福一家人。’有了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企业对家庭负责。”在连续五年参赛后,该单位的报名人数稳定上升,从第一年的100多人发展到今年的550人,“前些年,我们还发运动鞋和运动套装鼓励职工的积极性,这两年,都是职工主动报名,通过参加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培育了职工的健身意识,很多人通过锻炼尝到了甜头,养成了健身的习惯。”年过半百的老陆还为自己报名参加全程马拉松赛。

  在这支团队中,包含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上至退休的老教授、中有院级干部、下到毕业不久的青年研究人员,参加过的选手成了“回头客”,好口碑又吸引了新人不断涌入,参加马拉松比赛就成为深受广大员工欢迎的活动。

  家庭主妇

  牵起外籍人士团

  随先生从德国来上海发展,全职家庭主妇温科在沪建起一个新的社交圈。温科爱好运动,兴趣广泛,并且热心公益事业,结交了不少在上海工作学习的外籍人士。在这次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由她召集的外籍人士合成团吸引了248人报名参赛,是人数最多的民间团体之一。成员90%以上为外籍人士,其中既有外籍职员、在沪留学的大学生,也有拖家带口的家庭主妇。协助温科报名的谢先生介绍说,老外参赛的积极性高,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健身和健康意识。其中有2人参加全程马拉松,18人参加半程马拉松。温科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就像参加一个盛大的健身派对。

  马拉松平台

  搭载企业文化

  想感受企业文化吗?来参加马拉松比赛吧!在全球性的嘉吉投资有限公司,驻沪的甜味剂和淀粉衍生物亚洲事业部,将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作为邀请全球员工聚会的橄榄枝。50岁的事业部领导、荷兰人禾舸睿日前特意赶赴上海国际马拉松组委会办公室,介绍由他在公司发起的马拉松集资计划。

  禾舸睿不仅亲自上阵参加半程马拉松赛,在他身后,从世界各地自费赶赴上海参赛的290余名员工组成了庞大的参赛团。在邀请参赛的同时,亚洲事业部也向全球事业部发出募捐倡议,发动全体员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爱心,“员工跑步,部门出钱”。比赛结束当晚,这些参赛者还能在上海参加慈善晚宴。去年,借助马拉松盛会,全公司各个事业部和员工个人捐款共募集28万美元善款。嘉吉是农业公司,大部分工厂都设在农村地区,这些资金最终全部用于嘉吉工厂所在社区的农村助学工程。

  在他们的企业文化里,参加马拉松赛是一项凝聚力工程,马拉松集资计划实施已有三年。它既锻炼了员工的身体素质,又让他们感受到“为慈善而跑”的意义,在参与企业回报社会的工作中尽一份心力的同时,也更深刻地领悟了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为之服务。

    本报记者 周国强 摄

  本报记者 俞剑  评论 071120121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