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圆满落幕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产生后续效应—— 荆楚大地百花绽放香飘远 杨建国 |
| ||
| ||
|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刚刚落幕于黄浦江畔,在湖北省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今晚也在宜昌市向全国观众呈现完美的尾声。从11月5日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54台角逐“文华大奖”剧目和数十台参演和祝贺节目、10余场参加“群星奖”评选的群文专场以及美术、摄影、书法等展览,把秋日的荆楚大地装扮得姹紫嫣红。“八艺节”虽然只举办了16天,却不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艺术记忆,也给文艺工作者和湖北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打造精品 推向市场 进入“八艺节”角逐“文华大奖”的剧目,都经历了全国范围的层层评选,这还不够,每一台剧目都必须接受市场背景的考察。如山西省的话剧《立秋》,在上海就曾进行过两轮公演,3年来全国巡演达348场;上海观众熟悉的舞剧《红楼梦》、歌剧《雷雨》、京剧《廉吏于成龙》、话剧《秀才与刽子手》等,每一部都在市场上进行了多年磨合。不断演出“会诊”,不断修改完善,使得这些剧目不但专家叫好,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在市场运行中磨练精品,大大改变了过去存在的“排戏只为评奖,得奖后便束之高阁”的现象,许多优秀剧目甚至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如舞剧《风中少林》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了完整的代理规则,在美国800场商业演出已基本完成谈判;许多剧目更是在融资、招投标、公益演出与商演、市场营销等方面尝试和积累了一系列经验。显然,“八艺节”的成功举办,意义不仅在于丰富多彩的这16天,还将对今后全国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市场运营产生深远影响。 剧院涌现 持续发展 一大批经历了市场考验的优秀作品集中呈现,为了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到文化权益,湖北省和文化部制定了票价20元、50元和80元的优惠票以及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这些措施同样也激发了人们享受精神产品的热情,记者在“八艺节”期间观摩剧目时,每次都看到了座无虚席的场景。而无论是在“八艺节”主会场武汉市,还是在分会场宜昌、黄石、襄樊、鄂州、荆门,一大批平地而起或焕发新貌的新老剧院,为人们欣赏精彩的节目提供了舒适的场所。湖北省为了筹办“八艺节”,3年里投资30.44亿元,新建场馆10个,改造场馆25个。这些设施齐全的场馆,不但保证了“八艺节”的高水平举办,更为当地提供了文化发展的保障。记者在设施一流的武汉琴台大剧院看到,一大批国内外名剧演出已公布,许多世界名团把湖北列入巡演站点。 风俗元素 呈现世界 “八艺节”的举办过程中,引起众所关注的“亮点”数不胜数。如胡锦涛总书记的剪纸作品《回娘家》的首次公展,5天里吸引了10万观众;“文华奖”角逐,每台大戏一票难求,刚刚使用的琴台大剧院突然成了武汉一景;“群星奖”角逐,“原生态”艺术意外走红;博物馆免费开放,观众摩肩接踵导致场馆方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这些亮点投射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文化热情,可以期待将创作出更多的文化精神产品。 借助“八艺节”大平台,湖北省通过艺术节的运营锻炼了一支文化产业运行团队,也淋漓尽致地展现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看到,“八艺节”开幕式“极目楚天舒”文艺晚会,印刻着当地鲜明的文化符号与艺术元素;《家住长江边》《楚水巴山》《大山峡》等一批具有荆楚文化标记的剧目,让国内外观摩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曾侯乙编钟、楚乐、“洪湖水浪打浪”、神农梆鼓、龟蛇起舞、龙船调、纤夫号子、汉剧等让人目不转睛……“八艺节”的成功举办,是湖北省为建设文化大省交出的精彩成绩单。 本报记者 杨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