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 郭树清 |
报上讲述一个故事:杰克和约翰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同去曼哈顿出差。早上,他们在旅店点完饭菜之后,约翰说:“我出去买份报纸,一会就回来。”过了5分钟,约翰空手回来了,嘴里嘟嘟囔囔地发泄着怨气。“怎么啦?”杰克问。约翰答道:“我到马路对面的那个报亭,拿了一份报纸,递给那家伙一张10美元票子,让他给我找钱。他不但不找钱,反而从我腋下抽走了报纸,还没好气地教训我,说他的生意正忙,绝不能在这个高峰时间给人换零钱。看来,他是把我当成借买报纸之机换零钱的人了。”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议论这一插曲。约翰认为,这里的小贩傲慢无礼,不近人情,素质太差,很可能都是些“品质恶劣的家伙”。 此时,杰克请约翰在旅店门口等一会,自己则向马路对面的那个报亭走去。杰克面带微笑十分温和地对报亭主人说:“先生,对不起,您能不能帮个忙,我是外地人,很想买一份《纽约时报》看看。可是我手头没有零钱,只好用这张10美元的票子,在您正忙的时候,真是给您添麻烦了。”卖报人一边忙,一边毫不犹豫地把一份报纸递给杰克,说“嗨,拿去吧,方便的时候再给我零钱!” 当约翰看到杰克高兴地拿着“胜利品”凯旋的时候,疑惑不解地问:“杰克,你说你没有零钱,那个家伙怎么把报纸卖给你了?”杰克真诚地说:“我的体会是,如果先理解别人,那么自己就容易被别人理解。如果用理解来表达需要,那么自己的需要就容易得到满足。” 从这个外国小故事,可看到我们周围一些人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凡事他们总让别人先理解自己,而自己却从来就不想着要理解别人。久而久之,凡遇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心里就会立马不平衡、不自在、不痛快,以致失去起码的风度和境界。 理解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风格。说到底,理解是一种人格品德和人格修养,是一种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素质。因此,理解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人际关系达到成熟的美丽标志。只有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才会拉近自己与别人的心间距离,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为自己营造更好的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相反,不仅会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且,也常常会引起他人误解,产生对立情绪或敌意。 其实,学会理解,也是一种智慧。西班牙学者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有句名言:智者尊重每一个人,因为他知道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现实社会告诉我们,事业和生活具有多维性。有时候,理解是一个会心的微笑,能化解人的敌意;有时候,理解是一次主动的握手,能温暖人的心房;有时候,理解是一个真诚的姿态,能改变人的看法。 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想要他人理解自己,也有愿望去理解他人。误解,是单向的错误理解,持有太多无谓的偏见;理解,是双向的心灵沟通,含有许多积极的共识。我们应少一点误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无礼,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猜疑,多一点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