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的领导者 刘运辉 |
现在的广告,总喜欢用些大词,就是用些声势浩大的词,空洞得很吓唬人,这当然投合了一小部分人的虚荣饥渴,丰富了一种叫做“写意人生”的概念。这些大词中间,“领导者”这个词就经常被用到,而有些广告还觉得不过瘾,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缔造者”是紧跟其后的另一个大词。 其实,“领导者”这个词用在食堂的功用上还是不错的。大凡是工作在外的人,午饭的基本解决方式之一是食堂(盒饭族不包括在内),所以,食堂是真正意义上的午饭的领导者。但没有人这样用,可能是觉得这么个大词用在了食堂的午饭上面,实在是可惜了材料。食堂里基本上是有种食堂气味的,学校里的食堂可能最为明显。这种气味的基本功能是提醒你尽快吃完并迅速离开这里,这在形式上等同于你日理万机连吃饭的时间都压缩到了最短。事实上,走进来再走出去更多的是完成大脑提醒肠胃“已经吃过午饭了”的指令,而消化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在食堂这样的地方展开,如果你不想真的要坐下来聊天的话。 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堂多半地面都是老“茧”巨滑的,如果规模够大,在这样的地方吃饭一要小心自己的鞋底;二要小心别人的汤碗,如果那汤碗里不小心飞出一个基本的汤质弧线,又恰巧迅疾地落在了你的鞋底下,即便你不准备跳舞,也多半会被“汤”搁个趔趄,之后有没有手中的碗筷瓢盆“喝彩”那要看你的运气了。 当然,大的食堂的一个亮点是比较热烈,集体性不自觉地热烈。这么说吧,如果说平日里你能在哪里比较容易地捕捉到什么“沸腾的生活”,大食堂的中午该是了。小的食堂相对要寂寞些,因为人气不足,饭菜也会发些脾气,显得阴森起来——倘若天气凉了点,饭菜还没有到嘴巴里,却已经在你的眼睛里凉透了。由此看来,在吃饭的基本问题上,饭还是要吃大锅饭的,大锅里的米粒之间互相取暖的过程,正是它们感受集体温暖的过程。对人而言,是饭的保温过程。 “食堂”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机关、团体中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有人说,检验一个人单位忠诚度的指标之一是看他是不是一日至少两餐在食堂里吃,前提条件是夫妻没有吵架;家里没有保姆的短失;该同志也没有不愿意洗碗做家务的习气。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食堂本身代表着一种关怀,这种关怀最为主要的是对中午的关怀,对盒饭之上的品质的关怀,对物价上涨做出的局部调节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