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人生报道·生生不息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楼市资讯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专题
 第B29版:专题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楼市资讯
 第B32版:广告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航天科技论坛上中国深空探测专家透露——
“探月”只是深空探测“处女秀”

胡晓晶 屠仕超


  从“神五”“神六”载人飞船发射到“嫦娥一号”拍摄首张月球照片,茫茫宇宙,中国人渴望深空探测的梦想无止境。昨天下午,在“第二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上,中国月球探测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助理、哈工大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平远教授透露,“探月”只是中国深空探测“处女秀”,到2009年10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卫星将与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相伴共赴更远的红色星球;另外,继月球、火星之后,还有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又将成为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外延“兴趣点”。 

  “嫦娥”要为“落月”找地点

  中国的探月计划分“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发射“嫦娥一号”只是我国整个探月工程的第一期,主要是为了二期和三期提供准备,比如为二期月球车登月选择着落点。由于月面上坑坑洼洼,有月山有月海,月球车的着落点必须选得非常考究,一旦选择不当,探测器就会出现颠覆或者打不开。所以,通过“嫦娥一号”的半年绕月,就可以对月面的一些环境进行考察,为二期工程选择着落点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嫦娥一号”还能为我国的月球轨道设计和相关探测器设计提供验证。 

  去火星离不开国际合作

  40多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虽然其中的三分之二任务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任务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获得了丰富的火星表面数据,为以后的火星“软着陆”和人类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崔平远指出:“中国探测火星选择国际合作有利于共赢。”2009年中国和俄罗斯同步发射火星探测器,实际上是探测月球后走向更遥远星空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为2009年的探测火星已开展了一些前期的预案准备,此外包括火星探测的轨道、火星探测的控制问题等一系列火星探测关键技术也在加紧研究中。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历来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嫦娥一号”的发射,只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据悉,继月球、火星之后,诸如“艾娃”等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又将成为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外延“兴趣点”。 

  深空探测不会“劳民伤财” 

  永不停止的深空探测,有人担心会“劳民伤财”。对此,昨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深空探测不仅在航天航空、国家安全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在推动国民经济方面也“大有裨益”。比如说,把农产品放到太空中试验,可能会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让农业产量翻几番;一个航天器的发射,会带动上百种相关项目“借鸡生蛋”蓬勃发展。而从国际经验看,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花了256亿美元,大约合现在2000多亿美元,它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工业群体的诞生,带动了整个上世纪20年的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阿波罗产生了3000多项技术,到现在人类仍然受益不浅,投入产出比是1:14。它是一项科学工程,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胡晓晶 实习生 屠仕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