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科技论坛上中国深空探测专家透露—— “探月”只是深空探测“处女秀” 胡晓晶 屠仕超 |
从“神五”“神六”载人飞船发射到“嫦娥一号”拍摄首张月球照片,茫茫宇宙,中国人渴望深空探测的梦想无止境。昨天下午,在“第二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上,中国月球探测应用专家委员会主任助理、哈工大深空探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平远教授透露,“探月”只是中国深空探测“处女秀”,到2009年10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卫星将与俄罗斯火星探测器相伴共赴更远的红色星球;另外,继月球、火星之后,还有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又将成为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外延“兴趣点”。 “嫦娥”要为“落月”找地点 中国的探月计划分“绕”“落”“回”三步走,计划在2020年前后完成。发射“嫦娥一号”只是我国整个探月工程的第一期,主要是为了二期和三期提供准备,比如为二期月球车登月选择着落点。由于月面上坑坑洼洼,有月山有月海,月球车的着落点必须选得非常考究,一旦选择不当,探测器就会出现颠覆或者打不开。所以,通过“嫦娥一号”的半年绕月,就可以对月面的一些环境进行考察,为二期工程选择着落点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嫦娥一号”还能为我国的月球轨道设计和相关探测器设计提供验证。 去火星离不开国际合作 40多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虽然其中的三分之二任务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任务拍摄了大量的图片、获得了丰富的火星表面数据,为以后的火星“软着陆”和人类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崔平远指出:“中国探测火星选择国际合作有利于共赢。”2009年中国和俄罗斯同步发射火星探测器,实际上是探测月球后走向更遥远星空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为2009年的探测火星已开展了一些前期的预案准备,此外包括火星探测的轨道、火星探测的控制问题等一系列火星探测关键技术也在加紧研究中。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历来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嫦娥一号”的发射,只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据悉,继月球、火星之后,诸如“艾娃”等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又将成为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外延“兴趣点”。 深空探测不会“劳民伤财” 永不停止的深空探测,有人担心会“劳民伤财”。对此,昨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深空探测不仅在航天航空、国家安全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在推动国民经济方面也“大有裨益”。比如说,把农产品放到太空中试验,可能会培育出更好的品种,让农业产量翻几番;一个航天器的发射,会带动上百种相关项目“借鸡生蛋”蓬勃发展。而从国际经验看,当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花了256亿美元,大约合现在2000多亿美元,它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工业群体的诞生,带动了整个上世纪20年的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阿波罗产生了3000多项技术,到现在人类仍然受益不浅,投入产出比是1:14。它是一项科学工程,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胡晓晶 实习生 屠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