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人生报道·生生不息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楼市资讯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专题
 第B29版:专题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楼市资讯
 第B32版:广告
第A34版: 新民环球·论坛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读中东问题安纳波利斯和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西亚非洲室 金良祥


  由美国发起并主持的中东问题国际会议2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举行,美国总统布什、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等40多个国家、地区和主要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了会议。以巴达成了《共同谅解文件》,并表示将努力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达成内容广泛的和平协议。

  对此次中东和会召开的背景、取得的成果以及中东和平进程前景,本期论坛请专家作一分析。 ——编者

  力主召开和会 美国自有算盘

  问:沙姆沙伊赫会议以来已7年未召开中东和会,美国此时力主召开中东和会原因何在?

  首先,布什总统视此次中东和会为自己的政绩工程。长期以来,中东和平进程被美国政治精英视为解决中东问题的一把钥匙,美国历届总统都不遗余力推动。然而布什政府认为,传播民主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布什总统从上台之初便不愿在阿以问题上投入更多精力,致使中东和平进程因缺乏大国推动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时间和实践均证明,通过政权更迭为中东地区树立民主样板的做法,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伊拉克严峻而混乱的局势显然不能作为布什总统任期结束时候的答卷。

  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不得不另辟蹊径,转而在阿以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并力争在最后一年任期内取得成果。如果真能在这一问题上获得突破,再加上朝核问题的进展,布什政府总算可以在离任之前向国民提交一份过得去的答卷。同时,也可能帮助增加2008年总统大选时共和党选民的底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布什政府的这一举措也表明,美国的中东政策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偏离以后,正在实现回摆。

  其次,力主召开中东和会是美国重新树立其在中东地区威望的需要。美国不惜以武力进行政权更迭的政策激起国际社会不满,阿拉伯国家反应尤其强烈。美国在2003年酝酿、2004年八国峰会时正式提出的大中东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在中东地区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这一计划直接触动了伊斯兰世界核心价值观念,引起伊斯兰世界高度警惕,甚至连一些亲美的政治精英也给予强烈抵制。其结果导致美国在中东地区威信一落千丈,表现之一便是伊拉克周边国家似乎都不愿意在伊拉克问题上拔刀相助。

  在经过挫折之后,布什政府强烈地感觉到,从长远考虑,美国需要修复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重新树立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威信。通过中东和平进程实现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是阿拉伯国家高度认同的一项集体事业,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便成为美国中东政策合乎逻辑的结果。

  再次,力主召开中东和会还是美国遏制伊朗的战略需要。伊朗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挑战者,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大力发动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却直接使伊朗大获其利。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为伊朗扫除了东边的障碍塔利班政权,伊朗和阿富汗曾经因为塔利班政权杀害伊朗外交官员而几乎大动干戈。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伊朗削弱了西边的对手萨达姆政权,伊朗和伊拉克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打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可以这样说,这些年来美国在中东的一番折腾,却无意中为伊朗免费打了一次“长工”。

  中东形势的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以伊朗为代表的中东什叶派的力量和地位发生转折性变化,这就是美国学者最近所叫嚣的什叶派的崛起。

  在经历了20世纪末克林顿政府时期美伊之间一段短暂的积极互动以后,伊朗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变化。2005年,被西方称为极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内贾德当选为伊朗总统。此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拒绝执行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其停止铀浓缩活动的决议,内贾德还常常发表诸如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惊世言论。伊朗已经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利益以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在主张通过制裁迫使伊朗让步的同时,团结阿拉伯国家是进一步孤立伊朗的有效手段。

  以方表现积极 阿方整体支持

  问:中东问题其他有关各方对此次会议态度如何?各自持什么立场?

  关于此次中东和会,以色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姿态,是最先表达参加会议意向的国家之一。为了鼓励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参加会议,以色列还向阿方表示出大量善意。会议召开之前,以色列释放了数百名巴勒斯坦籍囚犯,并且表示冻结约旦河西岸犹太定居点建设。

  伊拉克战争之后,伊朗成为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最强大的敌人。由于伊朗的导弹可以覆盖以色列全境,如果它掌握了核武器,以色列的国家生存将面临严峻威胁。以色列的主要人口集中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海法这三大城市,3颗核武器就足以使以色列再次亡国。基于这样的判断,以色列需要缓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从而一方面配合美国构筑中东地区反对伊朗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缓和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对付伊朗。

  此外,以色列还试图通过在和平进程问题上取得进展,提升因2006年黎以冲突而失去的民意支持,并暂时转移国内对其丑闻的注意等。关于会议目标,以色列仅希望与巴方达成一个纲领性文件,不设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案。

  阿以(巴以)矛盾被阿拉伯世界视为中东问题的核心,争取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权利被阿拉伯世界视为共同义务。在中东和平进程停滞7年,阿以问题因反恐和伊拉克战争等原因而边缘化的情况下,阿拉伯国家普遍希望此次和会能够使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重视和平进程,并重新将和平进程确立为重点议程。同时,在美国中东政策出现回摆的情况下,阿拉伯世界也希望以此为契机,改善因伊拉克战争和大中东计划而趋于紧张的阿美关系。因此,作为整体的阿拉伯世界表现出比较积极的姿态。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和平倡议委员会国家外长专门举行会议,协调阿拉伯国家立场,强调在联合国决议、阿拉伯和平倡议和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基础上重启和平进程。阿方坚持,和会应就巴以矛盾核心问题达成可操作的框架协议,包括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行动方案和时间表等。

  当然,不同的阿拉伯国家还有不同的考虑和打算。

  和平进程直接关系巴勒斯坦民族权利和人民福祉,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急需通过和平进程来证明其温和路线的正确性,实现巴勒斯坦人立国期望。

  沙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力量中心,阿拉伯和平倡议最初便是由沙特提出,沙特希望通过参加和会,进一步提升在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叙利亚是中东重要国家,是阿以冲突主要当事方。在美方同意将格兰高地问题列入和会议程的情况下,叙利亚也参加了和会,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打破国际社会的孤立,甚至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叙利亚是美国的重点目标,且由于黎巴嫩问题,叙美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此次和会的隐形角色伊朗的态度。此次和会在很大程度上意在孤立伊朗,伊朗对此有着清醒认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10月呼吁全球伊斯兰国家共同抵制会议,并指责该会议旨在“拯救以色列”,将损害巴勒斯坦人民利益。和会之前,伊朗总统内贾德称会议不会有实际效果,只会“帮助”以色列。

  目标固然诱人 前路充满风险

  问:此次中东和会取得了什么成果?中东和平进程前景如何?

  此次和会并不是就具体问题直接谈判,而是为巴以和谈制造适宜的国际气氛,提供磋商平台。按照会议有关各方的最初设想,巴以能够在会议之前达成一项关于谈判进程的框架协议。然而,由于双方分歧严重,这一协议并未形成,只是达成了一项大打折扣的《共同谅解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巴以决心结束数十年的流血冲突和痛苦,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巴以之间所有问题;双方重申继续履行路线图计划有关义务;为协调双方谈判立场,巴以各成立一个指导委员会,并定期举行会晤,制订共同工作计划,监督双方谈判小组就所有事项进行谈判;谈判于2008年年底之前结束。

  其实各方都非常清楚,多边会议是不可能就具体问题达成协议的,也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但作为巴以冲突持续7年之后的国际社会重大活动,此次和会还是有一些积极意义:巴以联合声明并未触及巴以冲突核心问题,也没有提及以联合国决议为基础谈判,但双方毕竟共同表达了坚持谈判解决分歧的决心,为结束谈判建立机制和确定结束时间,从而为沉闷的和平进程带来一些久违的清风;和会及其开启的和平进程,意味着美国中东政策向着传统方向回摆,巴以问题可能重返国际社会;和会使阿以关系暂时缓和,叙利亚重返阿拉伯温和阵营,可能意味着中东力量格局再度调整。

  对此次和会本身成功与否作进一步的判断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而和会是否具有意义则在于其能否真正为巴以乃至阿以和平谈判开创新的局面。在和会上,巴以领导人都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表示,以色列并不是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痛苦,以方将作出痛苦的让步。巴方领导人阿巴斯也表示了对和平的渴望。2008年年底之前达成协议和结束谈判固然是非常诱人的目标,但正如历次经验所昭示的,巴以谈判的道路总是充满艰辛和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和平进程前景不容乐观,双方最大阻力均来自内部。

  奥尔默特不仅不具有前总理拉宾那样的崇高威望,而且由于处理黎以冲突不力以及丑闻等问题,在国内声望日下。耶路撒冷地位、巴以边界、难民回归等所谓最终地位问题是巴以谈判无法绕过的坎,而这些问题在以色列异常敏感。以色列战略事务部长利伯曼就声称,如果和会讨论核心话题,他和工业贸易部长伊沙伊将退出政府。利伯曼领导的政党“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和伊沙伊所在的沙斯党占据议会120个席位中的23个,失去他们的支持,奥尔默特领导的执政联盟在议会只占55个席位,不足执政必要的一半议席。因此,一旦巴以谈判涉及具体问题,特别在以色列需要作出让步时,奥尔默特政府便有可能面临执政危机。即使双方谈判代表能够达成协议,能否在内阁或议会通过,能否落实协议,都仍是未知数。

  哈马斯和法塔赫则代表了巴勒斯坦内部对以斗争和实现巴民族权利的两种路线,前者主张激进方式,后者强调温和路线。哈马斯2006年在大选中胜出,意味着在温和路线没有展现光明前景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人民宁愿选择激进路线。此后,哈马斯和法塔赫之间矛盾不断上升,并已形成割据之势。和会召开期间,数千名哈马斯支持者集会抗议。如果巴以谈判开启,巴内部矛盾可能进一步上升,导致巴以暴力冲突再度升级,从而随时中断和平进程。

  更为严重的是,经过多次希望之后的失望甚至绝望,巴以双方民众心理都已经非常脆弱,一旦和平进程失败,就可能再度陷入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