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播体操到校园集体舞,身体日益解放,集体时代的强制行为却一成不变 集体时代的校园舞风波 孙冉 |
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的文章。自此,广播体操成为一个集体时代的强制行为被迅速贯彻落实。从此,每天上午10点钟,数亿人民,数亿操。大喇叭响彻全国,亿万人民举起双手就是丛林,在同一时刻,做相同动作。 广播体操一做就是50年,直到新时期,群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日益多元。2007年6月,教育部开始推广《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试图让孩子们从单调的广播体操中解放出来。 教育部的推广立即引来了舆论的质疑,在身体日益解放的年代,再搞集体强制让很多有识之士看不下去。之后,教育部又说,推广校园集体舞没有强制的意思,各学校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全国各地的局面已经是如火如荼,学校压抑不住改革冲动,各种舞蹈甚嚣尘上,比如吉林的“秧歌”、西藏和甘肃的“锅庄”,不一而足,皆是一片手舞足蹈。 “没想到男孩子玩得很疯” 每月都有那么几个早晨,在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操场成为了学生们欢笑的海洋——这是学校利用广播操时间,让全校同学一起跳集体舞的情景。 学校推广集体舞已经有好几年。其方式是:一学期推广一个集体舞,由一位具有舞蹈天赋的音乐老师操刀。在舞蹈中既有街舞风格,也融合了一些传统集体舞的动作,并在舞蹈中刻意安排男女配对。 副校长徐万冰原以为男生会对舞蹈排斥,却没想到很多男孩子在其中玩得很疯,对街舞舞步更是跳得很带劲。不过小学生们似乎更愿意同性一起跳,看到男女拉手跳舞,就会哄笑着跑开。倒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更加天真烂漫,男女生在一起跳得不亦乐乎。今年6月份教育部推行的校园集体舞的小学版本,就诞生在这所学校里。 “《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这三支舞很吻合他们的年龄,是一种类似游戏中的舞蹈,区别于有许多夸张动作的舞台表演类的舞蹈。集体舞强调的是具有节奏感的步伐,不在乎基本功到位,而是一种礼仪和体态。”编舞者,上海特级舞蹈老师杜蕴琪告诉记者。 如今,学校每天上下午的课间都会放起集体舞的音乐,有的孩子一听音乐就忍不住拉起同伴跳起来了。 煞费苦心的编舞者们 “集体舞易导致早恋”,这是今年下半年集体舞推广时遇到的最大的质疑。集体舞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推广的原意早被忽视,这种反差让这些煞费苦心的编舞者们大跌眼镜。 杜蕴琪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仲盛舞蹈团团长,她从事儿童舞蹈教学多年。当她接下编创小学版集体舞的任务时,兴奋不已:“教育部终于开始重视我们舞蹈界了。以前编教材都是出版社牵头,这次教育部牵头做的,意义非凡,我感觉我们的学生有盼头了。”但她的兴奋感很快就被专家组不断的否定所打消。 当杜蕴琪很快创编出第一套版本,望着漂亮的变换队形期待赏识时,亲自来上海视察的领导和专家泼了一盆冷水:“你这个怎么到农村和边远山村去推广,在那边什么简陋场地都有,你这么复杂谁来跳?” 领导给杜蕴琪提出的要求是,首先要考虑场地问题,不论什么场地都要能拉起来跳,队形变换也不能太复杂。另外,舞蹈要简易到无论谁,一学就能掌握,但又要有时代气息,不能太老套,还要能体现年龄和性别的特点。所以到后来,杜蕴琪感觉,原本非常简单的东西,编起来却那么难。 最后拍板的这三支(小学版)舞蹈,每个舞都有两个版本,有方块版也有圆圈版,场地适应性强,教材的要求相当宽松。而在男女配对这个问题上,编创工作组更是煞费苦心。当时教育部官员和专家都想到了这个问题——男女生在这种似懂非懂之间或许会有些敏感,所以集体舞中的动作都不能有那种暧昧的感觉,而是具有礼仪性质的,规范操的感觉。表现为男生邀请,女生将手搭在男生手上,双人舞中的搂腰抱腰都没有出现。在此基础上,跳集体舞时让男女没有固定的舞伴,大家随时都在交换。这样同学可以进行广泛的接触,保持正常的交流。 第一套集体舞进行试点后,学校中对于此的反馈是:70%的高中生选择“男女生合跳”,60%的初中生选择“男女均可”。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集体舞适合“男女生合跳”的活动形式。 集体舞背后的舞育之争 集体舞渗入校园,不是以舞蹈课的形式,而是走了广播体操的老路。尽管如此,也已经令许多舞蹈教学界人士欢欣鼓舞,因为在过去,中国的舞(蹈)(教)育太不被重视。 “教授集体舞,不是只带去一种形式,而要告诉学生每个舞的背后要表达的东西。每个肢体动作都是有意义的,不是无谓的表达。”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舞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孙袁说。 孙袁认为华尔兹和秧歌这样的舞,音乐风格不太符合初高中生这种对于大量接受新鲜信息、叛逆、自我的年龄特点,也离如今的时代气息有点远。为什么高中生喜欢跳街舞,就是因为它风格多样,张扬个性,而集体舞首先是把你的个性消除。 另外,他还认为集体舞放到农村是极为不切实际。今年3月份,他随中国舞蹈家协会到陕西延安农村采风。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国家拨款730万元为农村教师量身定做了一套舞蹈教材。农村的家长对此很不同意,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长,“你跳什么舞,有那劲不如干点重活吧”。他们带去的教材是以传统民族舞为主,但令他惊讶的是,这些农村孩子虽然对舞蹈有着极大的乐趣,但跳出的舞基本是以简单的肢干动作为主。 北京市国际舞蹈艺术学校的校长李炳翰则更是语出惊人:“如今社会都流行跳拉丁舞,应该让学生们在校园里尽情跳伦巴、恰恰、斗牛、桑巴、牛仔这些拉丁舞,既活动量大又无任何场地限制。在农村的田地边都可以跳!” 不论最终跳什么舞,在舞蹈界人士看来,校园集体舞的推广,让他们感觉到,中国终于像欧洲一样,也要走国民舞蹈教育的路子了。 中国新闻周刊 (孙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