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特 稿
 第A13版:来信来论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19版:求职·广告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 留学指南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5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27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28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02版: 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早期照片的格式

仝冰雪


  从摄影史的发展来看,作为照片载体的物质经历了一个从“硬”到“软”的过程。而所谓的硬载体就是最早的银版照片和后来的玻璃版、锡版和铁版照片,因为照片就是所谓的底版,所以每一张都是孤本。从1850年到1860年左右,在上海、福州、广州等地有人进行过银版照相等摄影活动,但由于成本昂贵、拍摄量少、不易保存等原因,目前国内硬版照片存世很少,大部分在博物馆内。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从1860年开始,所谓的“软”版照片,也就是以相纸为载体的照片开始在中国出现并流行了。最早出现的是名片格式照片(CDV),就是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当时的人们把名片格式照片用于社会交往,上海的很多名媛把自己的照片赠给中意的才子,很多地方官员也把自己的肖像赠给外国人。和西方名片格式照片的大规模的流行相比,当时的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低,对摄影术的接受程度不高,人们西化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刚刚兴起,摄影的发展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相比西方,我们当时拍摄的名片格式照片数量较少的原因。

  人们相互赠送名片格式照片更多的是为了赶时髦,随着摄影术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更多人开始欣赏自己的照片,因此,从1870年到1910年间,橱柜照片(CABINET CARD)开始流行了。橱柜照片也叫六英寸照片,因为这么大小的照片是为了把它摆在家里的橱柜里而得名。这种照片比名片格式照片大,更适合于放在家里观赏,它一般是被装裱在一张硬纸板上,在照片下面或背面常常印有照相馆的字号。由于中国人对摄影的认知原因,很多橱柜照片并不是直接摆在自己家里,很多是装在了镜子的后面,因此,一面是镜子,一面是照片也成为了一大中国特色,平时来客人大家看到的是镜子,只有等客人走后,自己才翻过来静静自我欣赏。

  从1880年开始,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更多影像的需求,摄影师开始从室内走到室外,拍摄各种风景的照片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时立体照片、全景照片开始成为照片的新格式了。立体照片就是用双镜头照相机拍摄照片,利用人们的视觉差,通过一个特制的观片器让景物成立体形象,从而带给人一种全新视觉体验。立体照片很早就在西方流行了,上海的法国人李阁郎在1880年左右就专门制作了大量立体照片销售,内容有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风景;而很多照相楼为了记录当时的城市全貌,开始制作全景照片,但当时转机还没有传入,只能一张一张拍摄,然后手工拼接成一个长条全景,上海外滩、杭州西湖、厦门全景等一批最早的影像得以保存下来。

  1900年以后,随着放大技术的引进,摄影的制作不在局限于从底版直接印制同尺寸照片,人们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照片的大小了,摄影术开始走入更多的家庭,那些珍贵的早期照片也成为了人们收藏的珍品了。

  明起刊登一组《守岛兵的故事》,敬请留意。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