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同姓 舒仰 |
|
印度最具实力的女性导演拍摄的有关第二代印裔移民在美国的故事。 美国电影故事 导演:米拉·奈尔 主演:卡尔·潘 伊尔番·卡恩 加辛达·芭瑞特 祖雷卡·罗宾逊 发行:福克斯探照灯公司 上映日期:2007年3月(美国) 果戈理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一列飞驰的火车上,一个年轻人正在看果戈理的小说。他叫阿舒克-甘古里。夜,一场毫无预兆的火车出轨事故让整个车厢的乘客几无生还。事故现场惨不忍睹,救援人员正准备撤离,忽然,他们发现一只握着几页纸的手还在无力地颤动着。“还有人活着!”救援人员惊觉道。受伤者被救了,被救者就是阿舒克。 几年后,印度的加尔各答。一个端庄漂亮的姑娘——阿什玛的家里,一场相亲正在举行。对方正是阿舒克,如今,他已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一场热闹的婚礼将两个原本陌生的年轻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结束婚礼,一对小夫妻就告别了亲友,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从终年炎热的加尔各答来到冰雪覆盖的地球的另一半,环境的差异让阿什玛无所适从。幸好阿舒克是个温柔体贴的丈夫,阿什玛开始了异国的生活。 不久,一个小生命在这个家中诞生了。因为出生证明上需要婴儿的名字,这让小夫妻犯了难:按照印度的习俗,要由家中长者给孩子起名字。可这里是美国,既然长者不在身边,就自己先给他起一个名字吧!果戈理!阿舒克突然想到了对自己有着非同寻常意义的名字。 阿什玛并没有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在生下果戈理之后,她曾想带着孩子回印度,可是,丈夫的一席话让她改变了主意:美国是个充满机遇的国度,孩子在这里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紧接着,女儿索尼娅也诞生了。和谐的家庭生活让阿什玛从中找到了乐趣,她与丈夫也从陌生到相敬如宾,再到相亲相爱。 果戈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尼基尔。阿舒克一家也从原来局促的小房子搬进了郊区的大别墅。可是,小果戈理已经习惯了自己原有的名字,因此学校还是叫他果戈理。 寻根之旅 果戈理上高中了。因为“果戈理”在英语中奇怪的发音以及作为俄国文学家的果戈理生前的某些个性,使果戈理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全俄国这么多作家,父母为什么要为自己起这个最古怪的名字?果戈理感到很郁闷。在他高中毕业的时候,阿舒克送给他的毕业礼物居然也是一本《果戈理故事集》!因为“我们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出来的。”父亲这样告诉儿子。果戈理当然不是太明白父亲这番话的意思。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根还在印度,阿舒克和阿什玛带着孩子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依旧拥挤、嘈杂,天气也依旧炎热。在美国长大的果戈理和索尼娅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不习惯。可是,当他们在阿格拉看到了举世闻名的泰姬陵时,第一次震惊了。唯美壮观的建筑让果戈理对自己的祖国肃然起敬。 虽然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有了认同感,但果戈理对自己的名字还是耿耿于怀。尽管父亲不是很高兴,可果戈理还是改回了四岁时父母给他起的正名:尼基尔。 走出“外套” 从名校耶鲁大学毕业,果戈理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建筑师的工作,再加上女朋友玛克辛的关系,他很快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像很多美国的年轻人一样,果戈理不很关心父母的生活,也不屑逢年过节与印度亲友齐聚一堂。阿舒克要去克利夫兰教书了,母亲打电话希望儿子周末能和自己一起送父亲去机场,可果戈理以要和女朋友的家人去度假而拒绝了母亲。怕妈妈难过,果戈理在去度假的路上带着玛克辛去看望了自己的父母。在与父亲独处时,他知道了父亲给自己起名字的真正缘由。而父亲的出国,也正是源于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位老者的话:拿起你的行李去看看世界,你不会后悔的。老者在那场事故中死了,幸存下来的阿舒克则在伤愈后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阿舒克虽不放心妻子一人在家,可他只得告别妻子,独自去了克利夫兰。没料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阿舒克因为突发心脏病而在克利夫兰去世。听到这一消息,阿什玛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她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当她明白这一切都确实发生了之后,她走到院子里,对着夜空大叫着发泄出了心底的悲痛。 正和女友一家度假的果戈理接到妹妹的电话后,立刻去克利夫兰认领父亲的遗体。来到父亲曾经住过的房间,床上似乎还留着父亲的体温,果戈理不禁抚床痛哭。果戈理决定按照印度的风俗,剃去了一头乌发,为父亲守孝,以弥补自己的遗憾。玛克辛来到了果戈理的家中。可是,由于表示安慰的方法不同,玛克辛与这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果戈理也对玛克辛很冷淡。有情人以分手告终。 印度最神圣的恒河边上,阿什玛和她的亲人们将阿舒克的骨灰撒入了河中,河水带着大家的哀思将阿舒克的灵魂带到了天堂。 父亲的离世让果戈理重新认识到了家人的重要。当阿什玛建议儿子与幼时的朋友毛舒米建立联系时,果戈理没有固执己见。曾经留学法国,现在纽约读博士的毛舒米同样也是在母亲的建议下同意与果戈理见面的。相似的经历和同为印度人的背景使他们迅速走到了一起。果戈理与毛舒米按照印度的习俗结婚了。但是好景不长,就在果戈理努力地准备靠近印度的传统文化时,毛舒米却沿着原已形成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两人之间的不协调开始显露。 索尼娅也要结婚了。孩子们各自找到自己的伴侣,阿什玛面对孤寂的生活有些无所适从,她在美国的朋友希望她从约瑟夫-坎贝尔的书中去寻找“幸福”的路径。阿什玛找到了,她向孩子们宣布,她要把这里的房子卖了,以后,她准备去实现以前和丈夫共同的计划:半年在印度,半年在美国,这样,她就可以在加尔各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唱歌。“我想自由。”这是她最想告诉孩子们的心里话。 圣诞节快到了,在美国的印度朋友齐聚在阿什玛的家中,为了过节,也为了给阿什玛送行。果戈理在这一天回到家中,在自己曾经住过的房间里找到了他毕业时父亲送给他的礼物:《果戈理故事集》。翻开书本,扉页上是父亲的题字:“把他的名字给你的人,把你的名字给你的人。”这一刻,父亲仿佛就在身边。 果戈理终于看完了果戈理的《外套》,也明白了父亲当初对自己所说的话:我们都是从《外套》中走出来的人—— 恒河边上,阿什玛重新放开了歌喉,在美国的一切成了她终生难忘的回忆。 舒仰 |